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2篇
  免费   12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438篇
中国共产党   90篇
中国政治   381篇
政治理论   91篇
综合类   8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钟纪 《中国监察》2012,(4):51-52
案情简介李某,中共党员,某县工商局局长。2009年1月,李某和县分管领导朱某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通知精神,一同前往英国等地学习考察。考察期间,李某给本单位同事及相关领导购买了  相似文献   
82.
[案情]2012年1月16日晚9时许,张某、王某途经高速公路收费站,因琐事与受害人李某发生争执,受害人李某愤怒之下用车中的铁棍击打张某、王某所驾驶车辆的车窗玻璃,旋即转身准备上车离开。张某、王某认为受到了挑衅和侮辱,立即从车上工具箱内取出钢管追赶受害  相似文献   
83.
张民安 《政治与法律》2012,(12):119-133
在侵权法上,行为人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不得被称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而仅能称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因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称谓既不符合两大法系国家的民法学者对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条件的称谓,也违反了我国的明确规定,还混淆了行为人实施的致害行为是不是侵权行为的问题和行为人是不是应当就其实施的侵权行为对他人承担侵权责任的问题,容易导致法学研究思维的混乱。  相似文献   
84.
谷佳杰 《证据科学》2013,(2):248-256
证明妨碍行为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大量存在,特别是控制有绝大多数证据材料的医疗机构一方如果实施证明妨碍行为,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极大损害。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已经出现了医疗损害赔偿诉讼的证明妨碍制度。证明妨碍的法理基础不仅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和武器平等原则,同时应在立法中明确一方当事人的证明权或对方的诉讼协力义务。由于患者存在举证困难、证明责任转换制度不足和医患双方武器不平等,证明妨碍在医疗诉讼中的适用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证明妨碍的构成要件包括了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至于法律效果,《侵权责任法》只规定了推定主张成立,还应当赋予法院进行证明度降低和证明责任转换的权力。  相似文献   
85.
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行为定性,由于同时涉及犯罪主体和共同犯罪两大传统刑法理论难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不但会帮助我们厘清一些存在模糊认识的刑法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会促使研究的深入,为司法实践提供引导。一、身份犯概述及其共同犯罪问题的提出所谓身份犯,也即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的犯罪。根据身份在具体罪名的定罪和量刑中所起到的作  相似文献   
86.
本文案例启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性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具体危险,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危险。与放火等行为危险性相当,必须是实施一个行为就足以造成与放火等行为相同的危害后果,数次或数个连续伤害他人的行为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定故意伤害罪。同时,在刑事审判中,应严格依据犯罪构成要件认定犯罪,坚决杜绝  相似文献   
87.
长期以来,票据法理论除强调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外,还把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作为票据行为的实质要件。但是,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若具有实质要件意义,则与票据行为的要式性、文义性、无因性、独立性等特征相矛盾,也与促进票据流通的票据法理念相冲突。从票据法及票据行为的个性考虑,票据能力欠缺和意思表示瑕疵仅能作为一种抗辩事实,而不能以此否定票据行为的效力,即票据行为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实质要件。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纷争为切入点,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质进行分析,指出各理论的实质区别,为明确犯罪构成要件顺序的作用提供依据,以此提出本文对犯罪构成耍件排序的观点:客观耍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体要件→主体要件。  相似文献   
89.
随着国家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行政职能和任务的日益深入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步提高,作为国家赔偿核心的行政赔偿范围日益具体和细化,并逐步扩大。我国《国家赔偿法》虽对行政赔偿范围进行了规定,但赔偿范围仍然较小。对于实践中存在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等行为,《国家赔偿法》皆未有系统明确的规定。从实践中看,行政不作为作为最严重的行政侵权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因此国家赔偿法将行政不作为明确纳入赔偿范围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0.
杜涛 《法制与社会》2013,(11):277-278,280
犯罪论体系作为刑法中的一个理论体系,是刑法学理论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法律标准。在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说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司法界都出于通说地位,然而,在刑法学变得越来越精妙的今天,特别是随着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把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的情形下,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体系开始陷入困境:在理论上存在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在司法实务上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错案,无法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针对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窘境,本文借鉴德日刑法理论,并兼顾我国传统的四要件说,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修正,勾勒出了完善后的犯罪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