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72篇
各国政治   98篇
工人农民   77篇
世界政治   26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3篇
法律   1990篇
中国共产党   2091篇
中国政治   3140篇
政治理论   1338篇
综合类   218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750篇
  2013年   823篇
  2012年   946篇
  2011年   935篇
  2010年   944篇
  2009年   973篇
  2008年   1053篇
  2007年   858篇
  2006年   668篇
  2005年   556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297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在当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一发展在人身权、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法律行为的方式、合同、侵权行为、亲属、继承等领域均有体现 ,其主要是由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及冲突法对实质正义所追求所引起的 ,同时 ,民法的私法性质及比较法学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亦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国际私法应当在相关领域加大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的制定  相似文献   
132.
关于财秀管理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3.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更是基于新世纪之初对国情与世情的深深思考而作出的现实选择;既包含原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永不称霸的外交方略,更包含新近提出的“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四大要义;既蕴含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挥,更显示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34.
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是新形势下推进检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历史的、实证的、法理的以及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检察权设置的法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改革的基本思路、目标设计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5.
期待理性和非理性俱佳的公共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公共行政管理对于非理性因素的研究非常之少 ,甚至被排除在行政管理学研究范围之外。本文通过阐述两面性的公共管理者 ,对比分析非理性与理性因素在公共管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表明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极重要形式。也期望能够引起同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兴趣。  相似文献   
136.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从矛盾的视域解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过程。因此,为了有效地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文章从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支点———思想互动、政治理性、社会自治的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7.
文章对近代以来中国三次文化选择作了历史考察,分析了三次选择的得失成败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说明三次选择继承中有超越,突破中有创新,而第三次选择是处在更为有利的条件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成熟的心态,以更大的气魄进行的,因而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8.
理论文萃     
《新长征》2007,(4):3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加强党内舆论监督的路径选择;公共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观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9.
吴琼 《新东方》2005,(1):35-39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的概念既具有对象属性的含义,又具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①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指的都是对象的特定属性,即事物的条理、法则,亦即事物的有秩序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就“理”的本源而论,“理”指的是玉,未理之玉被称之为“璞”,“理”是对“璞”的剖析、琢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理”的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相一致的。因为正是由于万物皆有其“理”,人才能认识到这种.“理”,并以自己的活动加以剖析,使之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40.
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涉法文学的梳理,对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审视这些问题,总结出当代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面对新问题无法可依、因司法腐败而有法难依和因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有法难依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