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193篇
中国政治   227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2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党课》2009,(7):109-110
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潜心完善自己。如果你能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快乐地学习和创造,即使不能取得大的成就,也会感到惬意和舒心。对职场新人而言,能否正确回答以下十个问题,将决定你未来在职场上的胜负。  相似文献   
232.
成功的秘诀     
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差。每天他都一大早就出门,用自行车驮着报刊和邮件穿梭于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233.
王培佐 《现代领导》2001,(10):50-50
前些日子,几个战友聊到创新问题,有两件小事令人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234.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相似文献   
235.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们固然可以骄傲地展示"中国模式",我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挖掘"中国经验",我们当然更可以谦和地洞悉"中国体验",在社会变迁中离真相再近一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是我们所关注的,13亿中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是我们所在乎的。且看:只拥有"部分公民权"的同胞的中国体验里写满了忧伤;充斥着茫然的中国体验的"乐""痛"之间是扎眼的阶层分化的痕迹;焦虑、弱势、浮躁和仇恨的社会心态在细微、生动的中国体验的世界里相互交织;而国人道德滑坡、情感淡漠的集体意识深处背负着一段历史创伤的中国体验……至此,我们不禁长思:中国体验到底呈现了怎样的为我们所忽略的真相?中国体验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弥合与断裂?我们从哪里开始寻觅中国体验?我们又如何让那些并不轻松甚至难以言说的中国体验逐渐消散?本期,我们特邀五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中国体验"研究,并诚挚地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36.
英涛 《人事天地》2007,(2):37-37
从小,她就显露出沉稳的天性。 5岁,贪玩的她跑到窨井附近玩,一不小心就掉了下去。等到照看她的舅舅听到井下传来一阵一阵扑嗵扑嗵的声音,跑到窨井边,才看到她正一个人使劲地往上爬。  相似文献   
237.
居家过日子,会抠是一门艺术。当然了,我们所说的“抠”并不是号召男人们去做吝啬鬼,而是转变观念,学会精打细算,做一个时尚的抠门男人。 现代的都市生活里,男人学会抠门、精打细算是一种生活态度。既能让生活过得舒适体面。又不伤元气。还生活朴素、纯真的面孔,是都市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说白了,所谓的抠门,就是学会节约,保持一种不牺牲和放弃舒适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38.
快乐无价     
艾迪 《党课》2006,(8):82-84
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无价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快乐。做人,如果没有快乐可言,那么就像是一条被困在鱼缸里的鱼,即使你身处的鱼缸再豪华,又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239.
西欧 《今日广西》2008,(19):78-78
在瑞士,人们约会见面的场所往往不是饭馆更不是高级宾馆,而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咖啡馆”。可以说,无论是在瑞士,还是在整个欧洲,没有咖啡就像没有葡萄酒一样不可思议,因此,正如瑞士久负盛名的瑞士手表,瑞士咖啡同样是无可挑剔的。一杯瑞士咖啡为您带来的是瑞士的顶尖品质与高尚品位,同时也象征着一种瑞士式的追求平衡与完美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40.
笔耕人生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山乡插队。曾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市十二届人大代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此后笔耕不辍,20多年来,共出版了40多部作品。其代表作,知青题材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等,后由其本人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后轰动一时,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对于“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提出,上海文学界应该理直气壮地创作一批有全国影响乃至国际影响的打作、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