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32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39篇
中国共产党   164篇
中国政治   394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张震 《当代法学》2023,(2):28-39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经历多次调整。进入新时代,生育政策基调已由限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和保障生育,生育行为的权利属性愈加突显,生育权才是不断变迁的生育政策的底色。总之,在“少子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生育政策的主旨必然转向政策的法定化与生育的权利化。生育权作为公民与生俱来的应然权利,应当上升到宪法位阶进行理解和诠释,明晰生育自由作为生育权的“核”,重视生育权中的“育”,发挥生育权的“能”,实现生育权“生”和“育”的有机统一。通过生育权再构,不仅可以破除部门法藩篱,统合规范个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权力和责任,还能够在引导人口政策、推进人口法治以及服务人口发展国家战略层面发挥权利的法政策功能。  相似文献   
932.
生育价值观是权衡生育得失的内心尺度,对预测育龄群体的生育计划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生育计划的研究尚未关注到不同类别生育价值观对生育计划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其具体作用路径。因此,以6个省(市)的调查数据为例,对不同类别生育价值观对生育计划的影响进行了测量,并验证了生育支持在此过程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育龄青年生育效用价值观中的个体情感效用对生育计划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强,育龄青年因间接成本的焦虑而降低生育计划的概率高于显性成本。除了情感效用价值观以外,生育支持在生育价值观各维度和生育计划之间都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结论为理解当下育龄青年的生育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生育政策落地过程中培育积极生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生育文化、推进现代生育文明建设、精准实施生育支持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33.
既有关于住房与生育意愿的讨论较少关注住房产权社会规范与安全意义。本文使用七期合并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聚焦住房产权的安全规范机制,讨论住房对已婚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家庭住房数和住房产权正向影响已婚青年生育意愿;二是消除住房财富效应后,“有房住无房产”青年相对于社会租房群体生育意愿更强;三是住房产权通过抚养体验影响已婚已育青年的再生育意愿。本文为住房与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讨论补充了安全规范与抚养体验机制,为住房保障政策完善提供了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934.
崔应令 《理论月刊》2023,(8):110-119
探索一种支持生育的有效路径是解决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必须。有效支持生育的路径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必须保障女性权利,促进家庭发展,这是生育支持政策的两个面向,也是根本;二是政策要兼顾系统性和实践性,既要宏观—微观纵向统筹,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也要各部门通盘协作,互相配合,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和民众三种主体的共同体,打造生育友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这是关键;三是改变有关生育的观念和思想,直面经济理性论、个体主义等理念对生育意愿的思想制约,培养超越理性计算的以人为本理念、超越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重视女性主义内部对家庭的积极意义、关怀—关系性的女性特点的探索,重建愿婚愿育的价值感和心理,这是核心。生育支持的制度和观念建设推动重塑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化: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性别文化,尊重并鼓励个体自主,积极践行性别平等理念,也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中将家庭作为社会的核心与基础的传统;另一方面,要用中国文化医治极端个体主义带来的弊病,用性别平等、尊重个体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改变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在中西互鉴、古今互映中推动实现人口均衡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