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十多万知识青年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来到了内蒙古,把城市的文明播撒到了农村牧区。他们报着"战天斗地炼红心,迎风冒雪志如钢,坚决响应毛主席的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14):54-54
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等问题,安徽省庐江县采取吸收青年入党等举措,优化农村党员结构。该县大力吸收农村知识青年入党,把返乡创业者、种植养殖大户、农村退伍军人、致富带富能手和大学生“村官”,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安排表现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进入村委会和其他组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接受培养锻炼。  相似文献   
3.
张曙 《世纪桥》2000,(2):61-6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4)
底层知识青年问题是当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由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被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泊的年轻人组成。由于其相对剥夺感较强,近几年一直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巨变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这为进一步做好底层知识青年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崭新视角,我们借此可以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做好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5.
许珍芳  杜雪晖 《学理论》2013,(8):184-185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旷日持久且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对这场运动的兴起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兴起于1950年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兴起于1968年。这场运动应兴起于1964年。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当代中国知识青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与特征,特别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则.就当代知识青年所具备的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优势和潜能而言,知识经济是知识青年自己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山西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结束于80年代初,前后历时20多年.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李云文化艺术中心与新乡大北农豫剧团联手推出的大型现代豫剧《山道上的女人》,使我们惊喜地看到新一代知识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改变贫困山村面貌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所经历的艰辛与甘苦。该剧还从社会层面上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应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坤明 《现代人事》2000,(7):35-36
六十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他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十几年过去了,当他们韶华已逝陆续返城时,—切已事过境迁。他们成了城市里安家就.业的困难户,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三等公民”。即使给安排了工作。工种一般也是最差的。苦,他们并不怕,下乡这么多年,  相似文献   
10.
徐大华 《春秋》2009,(4):32-34
1968年下半年,我作为滕州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安置到原滕县龙阳公社沙土大队李家沙土生产小队落户,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两年多的知青生涯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距今40多年了,但那段生活经历终身难忘。由于是第一批的缘故,为了扩大影响,推动上山下乡运动进一步开展,1968年9月9日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