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  相似文献   
92.
苗树文 《新长征》2013,(1):59-59
<正>近年来,通榆县通过"四措"并举、"四轮"驱动、"四位"一体的方式,使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展现了新活力。"四措"并举强组织。一是选优训强村班子。重点在优秀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党员中选拔村干部,通过村民划票、党员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93.
重庆解放后,为了“适应西南地区解放后的和平建设,团结、教育、改造广大社会知识青年,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在财政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创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南革大从1950年3月成立到1953年9月结束,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树立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风,践行了“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的校训,为西南地区培养了近十万各类建设人才,为建设新西南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4.
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背景下,"逃回北上广"现象反映了劳工子女"向上-向下-再向上"的社会流动问题,是新生代乡土知识青年以犬儒式乐观主义的方式对文化冲突的积极适应。劳工子女"逃回北上广"的主要原因是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冲突与结合产生的"新型乡土文化"。作为新生代乡土知识青年,他们经历了新型乡土文化的内部冲突(如新功利主义、新人情文化、信任感降低等),经历了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冲突(如实用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冲突等),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安土重迁"与"背井离乡"的冲突,自尊感和自我成就感大为受挫。为了自我实现的目的,他们以犬儒式的乐观主义通过各种方式在经济、文化阶层上实现再次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95.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近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解社会稳定问题时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认为,一个社会有两个基本信心,一个是司法的公平,是保证我们权力受到侵害时有救济。  相似文献   
96.
丁雪松  王和平 《各界》2013,(2):89-92
我是1938年在延河边认识郑律成的。当时奔赴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六万人,知识女性名媛云集。相当一批女性后来都成为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夫人。  相似文献   
97.
1969年4月,国家一机部2000多可机关干部和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先后来到江西奉新县越王山下南潦河畔的国家一机部奉新“五七”干校学习,劳动,生活,历时三个春秋。时任国家一机部机电设备成套总局团委副书记的贾庆林携妻带子,一家四口第一批下放来到这里,他们被编入了按校部,连,排,班建制,军事化管理的九连,贾庆林任九连二排副排长。  相似文献   
98.
黄海 《党史文苑》2006,(3):16-17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99.
宁二 《南风窗》2007,(5):80-81
邸家河的煤矿纠纷,农民工被切断的上千根手指,甚至陈良宇案的民间传闻依旧能刺激这个真诚的小说家,正因为此,他仍旧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期待的书写者。  相似文献   
100.
林木 《党史博览》2012,(5):2+57-F0002,F0003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成为进步知识青年和著名文化人士向往的地方。任弼时曾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抗战开始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有4万余人。其中,文艺工作者占相当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