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一 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下和世界的概念,这其中也包含着外交思想的因素。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礼记》中,就有所谓“天下”的称谓,并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平)……是谓大同”的思想。到周朝时,由中国古代国家组成的体系共有周分封的90多个国家和约400多小方国。周朝时的中国,就是2000多年前在  相似文献   
42.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引用)【出处】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范,不用发号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将会畅行无阻;如果当政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大家也不会服从遵守。【阐释】当领导的人责任最大,因为他宣布的任何政策法令,都必须自己先遵照执行。如果领导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得民众的拥护,不用下命令,大家也会依照去实行,所以说不令而行。《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中讲: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  相似文献   
43.
社火,源于先民对土地与火的祭祀。《礼记-祭法》载:“共工氏…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土地是人的立足之本;火是熟食、取暖之源。先民视土地与火为神灵,形成了祭祀社与火的习俗。后来人们不断赋予社火以娱人的成份和祛瘟压邪、纳福求祥之意。按社火的形态和形式分,本溪社火当属武社火,而本地人习惯称它为“武秧歌”。  相似文献   
44.
孔子与死刑     
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司法活动、包括死刑案件的处理,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是五经之一,成书于汉,是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的书籍。其中,  相似文献   
45.
西尧 《奋斗》2010,(2):62-63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树立忧患意识的箴言和警句。人世间,堪为忧患之事甚多,如忧国忧民、忧地位忧前程、忧生计忧安康等。近读《礼记》,发现还有一种“忧学”的思想使人感到寓意深长.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46.
名满神州的厂甸,昔之海王村,却原来是北京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胡同,元代这里曾是烧制琉璃瓦件的官窑旧址。古人曰:“都外曰郊,郊外曰甸。”(《礼记》注)这“甸”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草甸子、野甸子一类废弃不用的坑坑洼洼的地方。故这块地处郊外的窑隙荒芜之地,便被古人俗称为“厂甸”。明代,尤其到了清乾隆年间,已廛肆林立,百货竞陈,发达繁荣起来,加之各地来京参加会试者以此地为驻足之所,促进了商业的发达,自然信仰也盛极一时,这一带先后建起了火神庙、吕祖祠、土地庙。有庙辄有市,于是也便形成庙市,进而演为庙会。有记载说,厂甸庙会起于明嘉靖年间,而清季,而民国,而共和国,除其间少数几年停顿而外,一直延续不断,如今已然四百年有余了。  相似文献   
47.
《军队党的生活》2010,(2):10-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学无止境。——荀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相似文献   
48.
“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一点腐败的念头。”郑培民这句座右铭,言虽简,意深远,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深思。“两头”所在,人格所见;坚守“两头”,人格升华!《礼记》有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金银玉帛不能算作宝贝,真正的宝贝应该是忠信。不给别人送礼的由头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智慧。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人。  相似文献   
49.
品德,就是常修为官之德古语云:“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品德反映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完美的人格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再大的才能却填补不了人格的缺陷。自古及今,人们都把“做官先做人”看作是从政为官的美德。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不可能当好官、做善事,靠投机钻营,不管官做多大。也只不过是“庸官”、“贪官”或“佞官”,只能败坏风气,危害社会。历史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陷害忠良,搞得世道乌烟瘴气,惹得天怒人怨。典型的有唐代的李林甫、杨国忠,宋代的秦桧、贾似道,明代的严嵩、魏忠贤,清代的和坤、李鸿章等等。“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遭到社会和人民的唾弃,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50.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