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62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85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近期,网上热点的新闻之一是湖北襄阳市樊城区将治庸办、纠风办、优化办等六办合一成立"马上办"办公室,据称成立该机构的初衷是针对某些政府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能让企业、居民遇到的难题迅速得到解决。其实,"马上办"并非樊城区独创,2011年2月,山东济宁市多个部门就成立了"马上就办"办公室,1995年,广东东莞市也成立过"马上办"中心。这些"马上办"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力求创新工作机制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个别地方政府机关办事机构重叠,职能不清,环节过多,机关工作人员庸懒散慢、消极履职的弊病。而这些弊病最终都指向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难题——行政效率不足。  相似文献   
242.
论地方立法起草方式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子策 《法学》2005,(1):42-46
地方立法起草方式的改革是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的当务之重。本文从地方立法起草方式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单一起草方式的由来和地方立法起草制度建设的滞后,进而从法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政府主管部门起草法规案的单一起草方式进行了批判,最后,提出了以合作起草为原则、实现地方立法起草方式多样化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43.
傅达林 《法庭内外》2010,(10):45-45
拟取消13个死刑罪名,将是1979年第一部刑法颁行以来,我国立法机关第一次削减死刑罪名,此前死刑罪名一直在单相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在继2007年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法院后,在控制死刑方面又有了一次实质性进步。与此同时,草案还规定对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对未满十八周岁、被判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司法体制改革无疑开始从片面“严打”的反思中,走向“宽严相济”的蜕茧成蝶。  相似文献   
244.
8月底,立法机关向社会公布了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草案在程序正义、保护人权方面的诸多亮点赢得普遍赞誉,但一些条款也引发了巨大争议。此番情景,足以构成观察当下中国立法博弈的一个标本。耐人寻味的是,发出质疑声音的,除了一些法学学者,主要来自律师界,而其所质疑的秘密侦查等条款,却又被公检法的行业报誉为将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利武器。这种立场对立,其实恰恰折射了刑  相似文献   
245.
李长城 《行政与法制》2002,(12):11-12,16
学理上的立法完善,一般是指国家立法机关的工作机构和非立法机关、组织、团体和个人对法和法的条文所进行的解释、整理和汇编。这类立法完善的结果在法律上是没有约束力的,不是立法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进行法的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和编篡等立法活动提供学理上的依据和参考。学理上的立法完善一般有以下3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46.
247.
<正> 正如马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生灵、一种运输工具或者一种身材苗条、个头稍大的爱畜一样,保险这一概念也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作出多种多样的解释的。不过,看来没有一种解释可以概括其全部涵义。正因为这样,法院和立法机关便认为有必要设定一种界限,确定保险这一概念的范围,以便判断某一具体的担保性或补偿性的协议是否应当算作保险的范畴。在判例和立法中找到的大多数对保险概念所怍的技术性解释,都是从这种极为狭窄的主  相似文献   
248.
立法中的民意表达是民众在表达意愿的支配下,获取各种立法信息,形成自己的意志,并将自己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制度化表达路径和表达方式传递给立法机关和立法决策者的完整过程。民意的充分表达和广泛汇集是立法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这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在保障促进民意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民意表达对立法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体现。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的立法中,民意表达也还存在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249.
期待立法中的利益博弈进一步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子敬  朱霖 《人大建设》2006,(10):45-46
近来,围绕《反垄断法(草案)》在最高立法机关的初审,上演了微妙而富有戏剧性的一幕。6月20日,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几乎同时在头条位置转引上海一家财经媒体的报道:“人大推迟审议反垄断法,利益集团展开法律博弈。”十几个小时后,《人民日报》发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言人的辟谣声明:“于6月24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将如期对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反垄断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然而,耐人寻  相似文献   
250.
谢楠 《浙江人大》2021,(1):26-27
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即所立之法要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因此,地方人大立法工作要充分了解民意,为立法机关从事相关立法活动提供坚实可靠的民意决策依据,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