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226篇
中国政治   315篇
政治理论   68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传承》2012,(23):1-1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562.
徐龙建 《湖湘论坛》2019,32(3):139-148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宏大的文化安全视野之下,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智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独立性;二是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三是文化自信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四是文化自信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63.
《行政论坛》2020,(4):34-39
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穿国家治理的一条价值红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检验国家治理成效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置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现实路径,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逻辑与深刻的历史逻辑、创新的理论逻辑、坚实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64.
史隽 《今日浙江》2020,(8):50-51
民生大于天.近年来,浙江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司法为民落实在一个个案件中、一件件实事中,努力提供更多更优检察服务.  相似文献   
565.
《当代贵州》2008,(14):F0004-F0004
《后汉书》描绘西汉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苗族、瑶族先民“知五彩,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说明了2000年前苗族先民已初步掌握了刺绣、染织等技术,苗族刺绣世代传承,种类众多,苗族服饰上的刺绣符号表达着苗族少女对先祖的追思,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苗族打籽绣分布于贵州黔东南地区台江县革一、大塘,凯里凯棠、地午等地。打籽绣绣法通常用一根白色梗线勾出刺绣所需外围轮廓图案,  相似文献   
566.
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将认真M行乡村生态振兴专班及生态环境建设专责组工作职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统筹乡村生态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为实现全省乡村生态振兴打好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67.
邹章华 《理论导刊》2021,(2):108-115
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的真谛有不同的理解和探寻。从最初追求道德的"至善",逐步演进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刻地塑造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幸福不是纯粹的道德至善,也不是凭空玄想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现实,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内里与外在的双重美好。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秉承和对中华文化中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更具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68.
吴家庆  蔡艳 《湖湘论坛》2021,34(2):64-74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人民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主体、实践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同源本质、幸福是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美好生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价值导向,需强化国家认同感、追求社会满足感和关注人民获得感。把握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从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多方参与营造劳动教育氛围,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69.
《湖湘论坛》2021,34(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考察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基本方法。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语境来看,美好生活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众化和时代化表达,是人民立场和世界胸怀的辩证统一。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来看,美好生活是一个标志优良生活品质的总体范畴,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总体概括,是优良生活条件和满意生活体验的辩证统一。从美好生活的生成过程来看,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是对美好生活过程的动态描述,是艰苦努力和悠闲自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70.
戴珩 《群众》2021,(4):8-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对美好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