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6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就在警方对这起职务侵占案侦查期间,陈理华将公司另一股东蔡腾波告上法庭。法院受案后,将罗华恩和前程公司追加为第三人。这是一场股权转让纠纷。官司一打又是两年,至今还没画上句号。  相似文献   
112.
《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公安机关打击职务侵占犯罪的职责 ,但公安机关尚未对该类案件线索的初查作出具体规定。为了提高对该类案件线索初查的成案率 ,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侦查人员在初查此类犯罪案件时应注意 :熟悉研究职务侵占案件线索 ,确定初查的范围 ,制定初查的计划 ;询问报案人、线索举报人、控告人和调查外围知情人 ,进行财务检查 ;把握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3.
说张海英是个千万富婆一点都不夸张,光检察机关起诉书指控的犯罪数额累计就有8700万余元,其中贪污2014万余元,职务侵占4757万元,挪用资金2005万元,行贿15万元。据此安徽省阜阳市检察院指控张海英的犯罪行为涉嫌贪污、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和行贿四宗罪名。该案于2008年12月30日在阜阳市中级法院开庭。  相似文献   
114.
职务侵占罪是司法实践中一种发案率较高、危害较普遍的侵犯财产类犯罪,但理论和实务界对该罪构成的理解与适用存有很大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该罪主体范围的界定上。笔者在此基于对职务侵占罪衍生根源的认识,从立法沿革、刑法理论和司法解释的不同角度出发,谈一下对界定本罪主体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5.
司法实践中,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常常出现难以区分的情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两罪法条的关系认定上,以及职务侵占罪罪状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意见。本文从罪状区别入手,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的分析,阐述了相关观点,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6.
《当代党员》2006,(2):61-61
秦某某,中共党员,1996年至今任某区居委会三组组长。2004年3月,某集团公司征用秦某某所在居委会三组土地。同年4月17日,居委会三组经区国土分局安置办向某集团公司申报了60人的安置名单,其中李某、赵某、张某、王某四人属于居委会三组这宗征地的安置对象。4月21日,秦某某将居委会三组集体资金74920元分给了李、赵、张、王四人(按某集团公司支付每人终身生活费4330元、生产安置费14400元,共18730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7.
一、基本案情边某与许某甲、许某乙分别系诸暨市安华镇球山村党支部书记、委员。2013年底,三人参与球山村公墓工程的建设,经商谋后虚构村值班误工工资款项合计141040元掺入到村工程项目中,并于2014年1月向安华镇政府三资办报批,但未通过审核而不予批准。因公墓工程的工资无法发放,导致民工到镇政府吵闹。  相似文献   
118.
基于表见代理而骗财的场合,相对人“得其所欲”,实现了其交易目的,从而未发生财产损失,行为人不成立对相对人的二者间的(合同)诈骗。表见代理人的行为因不符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构成要件要素,同时其对财产的占有是通过欺骗手段从相对人处骗得的,行为指向的对象是相对人的财产,而非被代理人的财产,故而不成立职务侵占罪。表见代理人从相对人处受领财产,意味着被代理人对相对人的债权消灭(因而遭受了财产损失),但该债权的消灭并非表见代理人转移了占有的结果,相反,系因表见代理人通过欺骗行为,使得相对人陷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产的结果,所以不成立对被代理人的债权之盗窃。从行为构造上看,表见代理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欺骗相对人,使之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其财产,导致被代理人遭受财产损失,构成三角诈骗。不同于传统的三角诈骗,作为受骗者的相对人虽处分了自己的财产,只因表见代理制度强制赋予了被代理人承担授权之责的效果,其交付了财产或者承担了民事债务,但未获得相应的对价,因而发生财产损失,构成新型的三角诈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