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6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甲公司为提高知名度并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策划一全国性大型活动,因活动内容与某研究会专业内容相关,故力邀该研究会为主办单位,甲公司负责承办。研究会因得知无需自己投资还可能有收益,欣然允诺,二者就此签约。因不了解相应法律法规,在未报主管机关批难的情况下.以主、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该组委会正副主任.成立组委会,  相似文献   
42.
贪污、职务侵占、侵占三种占有型犯罪中,形式多样的承包经营均有不同程度存在,使承包主体的性质、身份、产权等都蒙上了复杂的色彩,同时亦给三种占有型犯罪的司法认定带来许多困惑。结合办案实际,对承包的本质属性、承包案件的判断标准、特殊承包形式中相关案件的认定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为界定承包经营中占有型财产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问题,提供有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3.
职务侵占罪的立法分析与司法认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祥青 《法学评论》2005,23(1):80-86
职务侵占罪是一种常见多发性财产犯罪 ,但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 ,对于如何理解、掌握本罪的罪状及构成要件 ,如何确定本罪共犯的罪名等问题 ,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选择单位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客观方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工作条件便利”的区别 ,如何理解“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罪状表述 ,以及不同身份者共同侵占单位财物行为的定性等四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 ,着重从刑法一般理论层面作了较为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44.
赵炜 《先锋队》2016,(6):40-41
案例简介2004年8月,某镇为解决干部住房,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由大家集资建一片住宅小区,具体事宜由镇党委副书记王某负责。2005年5月,王某被筹资户选举为该小区集资建房筹建处负责人。2006年8月,小区因出入通道拓宽需占用临近某县供销社225平方米土地,王某与该供销社主任罗某多  相似文献   
45.
行为人以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或其他费用为由,侵占本单位资金,该"行使权利"行为能否阻却职务侵占罪中"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成立,一直是困扰职务侵占认定的难点,本文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非法占有的目的,结合具体案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6.
[案情]《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4期(新案速解)/总第146期刊登的赵斌鹏同志《开单位车至异地出卖行为的定性》一文中,包工头于某承包了北京某建材公司生产车间的安装工程,王某是于振洋雇用的工人,在工地上干些力气活在施工过程中建材公司将一辆无牌照的农用三轮车  相似文献   
47.
赵炜 《先锋队》2011,(8):46-47
案件简介: 徐某是某市国有企业项目部经理、共产党员。徐某在任职期间,负责确定项目所需雇佣的合同工人数、记录合同工的出勤情况。2004年4月至6月,徐某为本部门的60名合同工代领工资后,以工作量减少为由,  相似文献   
48.
赵炜 《先锋队》2011,(14):54-55
案例介绍:尚某是W省A市市委书记。尚华系尚某的女儿,中共党员,H省B市某国有企业中层干部。1998年,尚华与A市江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华公司)董事长魏某认识,并逐渐交往密切,两人商定,尚华辞职经商,魏某提供资金支持。2000年初,尚华在W省Z市联系到一  相似文献   
49.
对公司、企业销售员职务侵占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经济成份的出现,销售员职务侵占案大量增多,其原因在于打击不力,处理错误、企业管理不当等。要减少此类案件,应加强法律教育,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50.
职务侵占"(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的经济犯罪活动正在渐滋暗长,并不断蔓延。它,犹如一个毒瘤,侵蚀着社会经济的肌体。它,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管理秩序,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公民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