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百年诞辰,北京举办了纪念座谈会,追思这位文坛大家的成就和生平。我也应邀与会,谈到与他的交往和缘分。1980年我调入北京作家协会时,这里荟萃着二十几位专业作家,老一辈的萧军、杨沫、端木蕻良等人已经笔耕半个世纪了,与名家共舞,诚惶诚恐,难合节拍。在一次纪念老舍先生的座谈会上,听了我的发言,端木蕻良高兴地说,"我在天津南开中学念  相似文献   
22.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  相似文献   
23.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出席的文艺工作者及中央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共100余人,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重要的座谈会之前曾发生一些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故事,笔者搜集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24.
大师的肩膀     
<正>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幼年丧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见到了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相似文献   
25.
1907年5月23日,萧军出生在辽宁省现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他原名叫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被称作文坛壮士,是因为他自幼喜爱“骑马打枪,挥拳抡棒”;又因力图效法《水浒传》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故自号三郎,在文坛上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美誉。  相似文献   
26.
众所周知,萧军和萧红的爱情非常传奇、动人,那他们的爱情是如何发生的,他们日常爱情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对天作之合又为何会分手呢?通过他们两人的来往书信可见一斑,也可见他们两人的性格、性情。他们的爱情结缘、发展、恢复于书信,最终也终结、告别、留存于书信。一封求救信引发的爱情萧军萧红的爱情结缘于萧红的一封求救信。那是1932年,萧红本来和未婚夫汪恩甲同居于哈尔滨的一家旅馆,有一天汪恩甲说自己回家拿钱,结果却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27.
许多上了年纪的遵义人都常说: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迁遵义,是文化交流的大好时节。特别是独山告急,黔南吃紧,不少文化人纷纷到来暂居。当时我和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接触较多,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这位出身在辽宁省昌图县紫鹭树村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一同吸引着我。太平洋战争爆发,端木随一批国内进步的知名文化人组成"文化垦植团"来遵义,住在新城福音堂(现市政  相似文献   
28.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1-31
正1934年,萧军、萧红从东北沦陷区来到上海,带着《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两本描写东北人民抗日的书稿。鲁迅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为其写序,以《奴隶丛书》名义秘密出版。据秋石考证,当时有人写了一篇书评,对《八月的乡村》多有指摘。鲁迅对此很生气,就对徐懋庸说:"你看过一个美国电影片子么?那是讲白种人在非洲‘探险’  相似文献   
29.
方未艾  方朔 《各界》2008,(4):81-84
1951年,我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外文系任副主任,萧军在北京市文物组任研究员,吕荧在山东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这年暑假,萧军携儿子萧鸣来青岛相会.我和萧军自1933年在哈尔滨分别,这次是18年后的重逢.当时都已年近半百.久经风雨,两鬓如霜,畅谈一些往事,不禁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30.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