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6篇
世界政治   23篇
法律   434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39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一、物证技术学及侦查学研究概览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出版近三十本教材、专著,其中较重要者有:秦慧贞等编著<植物物证鉴定>(东南版),[美]科林·埃文斯著、毕小青译<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三联版),蒋丽华<刑事鉴定质量控制>(检察版),黄维智<鉴定证据制度研究>(检察版),何家弘主编<新编侦查学>(法制版),樊崇义等主编<侦查讯问程序改革实证研究--侦查讯问中律师在场、录音、录像制度试验>(公大版),李顺万<还原犯罪真相--侦查逻辑和方法>(重庆版),张步文<刑事侦查权研究>(检察版),尹伟中<侦查策略的正当性研究>(公大版),刘长城<实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公大版),刘黎明编著<侦查思维>(群众版),王学才等主编<走私犯罪案件侦查>(公大版),王铼<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讯问策略与方法>(公大版),赵兴春编著 (群众版)等.相关学术论文也多达500余篇.  相似文献   
962.
96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经设置未成年人特别程序专章,但并未在讯问目的、手段、策略的运用上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予以区分,从而难以保证特别程序的特殊保护在讯问未成年人的过程中得到贯彻。从特别程序视角下,结合检察机关具有的客观公正义务,应当明确讯问未成年人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查明犯罪原因以及满足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需求讯问未成年人应当严禁使用欺骗等讯问策略。  相似文献   
964.
最近几天,媒体以"我国多地试点反酷刑,20个省市已允许嫌犯说谎"为题,广泛报道了我国为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在多地进行了反刑讯逼供制度试点,有的地方把原来由侦查人员主动摄像改为被动摄像;另外,约20个省市培训了警察代表的讯问技能,不再要求犯罪嫌疑人"老实交代",而是允许犯罪嫌疑人撒谎,直到其难圆其说后露出破绽。我国现有的反刑讯逼供制度正处于试点和推广的阶段,所以还有着很大的制度完善空间。从中短期的阶段性目标来看,我国应从以下3点加以改进:一是法律制度的规范化。目前,与反刑讯逼供有关的几种法律制度有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办理刑  相似文献   
965.
作为每案必用、必经过的侦查措施和程序——侦查讯问笔录,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是侦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记录犯罪事实、固定证据的重要依据,凡是讯问活动都应当制作笔录,有录音、录像的也不能代替。一、侦查讯问笔录制作存在的问题第一,记录告知犯罪嫌疑人事项不全面。讯问记录人员在记录前,只写介绍身份情况、说明谈话要求或  相似文献   
966.
尽管隐秘探话取供行为具有秘密性和欺骗性,但在各国均具有一定的允许性。通常情况下,隐秘探话中秘密侦查员或线人的行为具有国家性。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为隐秘探话的适用提供了规范依据,但其设定的适用界限并不适用于隐秘探话行为。在法治发达国家的侦查实践中,使用隐秘探话的界限包括道德成本、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讯问规则的制约。这三项制约在我国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967.
间接反证概念及理论由德国诉讼法学家罗森贝克所创,目的在于维持其所创立的规范说。在此一理论问世之际,在德国便引起了强烈的论争。该理论传到日本之后成为日本关于证明责任理论研讨论战的主战场。在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大陆地区对此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研讨。对于间接反证概念以及理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主要在于这一概念不仅引发了民诉理论中的证明责任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同时其也与要件事实理论相关联,而要件事实理论的上位概念便是诉讼标的理论,而诉讼标的的确立根据又与民事诉讼目的论相关联,从横向上看,要件事实理论又与辩论主义、自由心证等民诉法基本原则相关联,可以说,间接反证概念从纵向及横向上将民诉理论几乎串了一遍,因此其理论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引起民诉理论整体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拟从罗森贝克"证明责任理论"出发,来对间接反证理论讨论中所提到的"间接反证理论与证明责任理论的关系"及相关理论问题予以阐述,从而达到站在罗森贝克的角度理解间接反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8.
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是指刑事诉讼侦查阶段,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过程中,全程采用规格化的信息载体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的一系列规范化制度。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至2007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已经全面实行了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  相似文献   
969.
正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制度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针对《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审查逮捕逐渐从封闭性、行政性向公开化、诉讼化转变的发展趋势,提出"探索公开审查案件的办案方式,增强中立性,提高公信力"的要求,以推进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改革。一、推进审查逮捕程序诉讼化改革意义重大(一)实现对逮捕案件的司法审查现行审查逮捕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实行承办人办理、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检察长决定的三级审批制,案件的办理与决定相对分离。检察机关主要依据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证据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  相似文献   
970.
讯问策略的运用可极大地提高侦查效益,但其中含有的一些欺骗、引诱、威胁等性质的策略的运用颇具争议。法律应当对欺骗、威胁、引诱等性质的讯问策略保留一定的容许度,主要原因在于讯问主客体之间固有的对立关系、提高侦查效益的需要以及讯问策略谋略性的必然体现。而国外对此类讯问策略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给予此类讯问策略一定的容许度。我国目前的相关解释对于威胁、引诱、欺骗的法律界限问题仍未详细规定。对于非法欺骗、引诱、威胁及其他非法讯问策略的认定,应坚持以下标准:不能限制或剥夺被讯问人的自由供述意志,不能导致虚假供述,必须符合公序良俗原则,必须恪守司法诚信原则,且在普通社会大众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