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后滨 《人民论坛》2012,(34):78-80
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唐朝的统治却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牢固地稳定下来,并且迅速迎来了天下大治的良好局面贞观时期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没有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化为怨气  相似文献   
22.
孙文泱 《学习月刊》2009,(11):56-56
每个人都要明确内已的岗位职责.这个道理,李世民也懂。《资治通鉴》贞观三年(629),李世民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俩身为仆射(门下省长官),应当广开进贤的门路.然后根据他们的才干授以相当的职位.这才是宰相该做的工作。近来听说你们听取案情.受理辞讼.忙都忙不过来.这怎么能帮助朕实现求贤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23.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24.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伟大的历史学著作,更是中国史籍中唯一一部“管理案例库”,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在全世界都努力于中国传统经典中寻找管理智慧的当今,作为百忙中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好好翻阅一下《资治通鉴》。这对于我们思考现在与未来,该借鉴什么,警惕什么,都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5.
正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很高的修养。经史子集,稗官野史,他几乎无所不读。二十四史约4000万字,他通读了,还写了大量批语。《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这是专业的史学家和思想史家也很少能做到的。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问题上,他拥有很充分的发言权。他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文  相似文献   
26.
隋炀帝杨广究竟葬扬州何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学士阮元认定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的槐泗镇,  相似文献   
27.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的名字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司马光从小聪慧好学,他砸缸救人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出仕后一直坚持读书,博通经史,尤其留心研讨历代史书。他在馆阁校书以及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架的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个人用毕生之精力都看不过来。于是他产生了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念头,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  相似文献   
28.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4,(6):55-55
正《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于立文著红旗出版社2014-6《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通读穷一十七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遂广为推荐,又教读于左右,批点于卷帙,循循导启,不厌碎烦。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相似文献   
29.
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许多有识之士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东汉有个杨震,历任太守,为人清廉慎独,不受贿赂,历史上留下了震畏四知、暮夜却金的佳话。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吏中,杨震能保持性公廉,不受私谒,已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他的遗产观令人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30.
针对<资治通鉴>中的标点问题,通过与有关文献及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重新予以审视,求出更为客观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