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9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丁晶 《天津检察》2006,(2):35-36
2004年10月某日夜晚,甲在与朋友喝酒后,在本人无驾驶证的情况下驾车回家,途径市区某地,将一名行人撞倒后逃逸(被害人当场死亡)。甲逃离现场后即到其朋友丙家,将酒后开车撞人的事情告知了丙及在场的丙的表哥乙,  相似文献   
202.
<浅析现场物证检验鉴定在交通肇事案中所起的作用>(例一),面对为骗保而制造的假现场、为逃避处罚而请人冒名顶替的情况,现场物证检验鉴定可提供科学、客观的结论,进而为准确划分责任,及时处理事故提供依据;<浅析尸体解剖在交通逃逸事故处理中的重要性>(例二),面对两名驾驶员的疑问,对尸体进行解剖认定责任.  相似文献   
203.
司法解释规定指使者与受指使逃逸的交通肇事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因违背共识性的共犯理论而不具有合理性.认为指使者构成窝藏罪的观点,只是对事故发生时的受伤结果及相应司法机关追诉活动的妨害进行了刑法评价,而遗漏了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结果的评价,因此不具有合理性和必要}生.根据被害人是否存在被救助的可能性的情况,肇事者还可能构成遗弃罪或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指使者相应构成遗弃罪或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已经对正犯的遗弃行为或不作为的故意杀人行为进行了包括的刑罚评价,对肇事者无须另以遗弃罪或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204.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繁荣,机动车辆、驾驶人员数量猛增,道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交通负效应——道路交通事故与日俱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0年至2001年,江西省龙南县境内就先后发生重大、一般交通肇事逃逸案事件91起,死亡9人,伤47人,占交通事故总数的6.9%。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给受害人及其家属的身心也带来了终生无法治愈的创伤,此类案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股浊流。因此,剖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的原因,并从中探讨其遏制措施及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现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5.
无证驾驶肇事后逃逸,如何量刑有分歧 2008年6月17日23时36分,被告人黄某无证驾驶未按规定期限检验、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浙FB9006轿车,沿嘉兴市嘉杭路由西向东行驶。因雨天路滑,加之黄某行至城南路口时未减速慢行,致使所驾车辆与由北向南通过该路口的被害人罗某骑行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造成罗某受伤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被告人黄某驾车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206.
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危害结果、案发原因、案件特点和犯罪过程、犯罪构成等方面,不同于一般交通肇事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在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案件侦查中,要特别重视管辖立案、现场勘查、现场访问和措施使用等侦破方面,以及侦查讯问、死亡认定、罪名认定和证据特点等预审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7.
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最高法院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解释》,确立了共同过失犯罪和过失教唆犯的理论,并且规定交通肇事只造成财产重大损失的,若能赔偿全部损失或者无能力赔偿数额不足30万元的,不以犯罪论处。这些规定,虽有超越司法解释权限之嫌,但却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解释》中关于重伤3人以上才构成犯罪、“交通肇事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以及“交通肇事后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论处”的规定,都存在诸多可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8.
本文根据刑法理论和立法精神,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不同理解的评析,认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决定于逃逸是否可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不决定于行为人是否负有某种义务;“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是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可能会致伤者死亡,即在主观上必须是间接故意,而且只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209.
浅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肇事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新刑法增设的对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这一简单的情节,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却存在多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本文以刑法立法学、解释学为指导,用注释分析的方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进行了──甄别,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10.
《廉政瞭望》2018,(6):16-16
3月9日,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在报告附件中提到两件民事案——“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和“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这两起民事案都曾引发热议,前者是医生劝阻老人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老人意外病发身亡,一审法院判医生向死者家属补偿1.5万元,终审判决做了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