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80篇
世界政治   2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65篇
法律   1547篇
中国共产党   3020篇
中国政治   3807篇
政治理论   1297篇
综合类   185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1041篇
  2013年   799篇
  2012年   1112篇
  2011年   1026篇
  2010年   774篇
  2009年   745篇
  2008年   819篇
  2007年   694篇
  2006年   804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547篇
  2003年   584篇
  2002年   618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华芳 《法人》2011,(1):92-92
公益慈善领域更需要哪种企业家?实际上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公益慈善领域有两种不同的企业家进行竞争,将会有助于提高公益慈善事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992.
一个社会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才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因此,一方面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保证所立之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防止恶法的出现;另一方面,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也可以有条件地把某些不属于道德底线但是应该追求的道德予以有条件的法律化,以保证法律对良好道德风气养成的支撑。  相似文献   
993.
中欧访感     
裴毅然 《检察风云》2011,(14):32-34
暑假首赴欧洲观光,走的是德奥捷匈斯五国十日游,除去往返机程,实际游程不过八天。虽然随团旅行只有宽度没有深度,但几个中欧国家转了转,以五旬阅历,还是感触处处,引慨良深。  相似文献   
994.
一个真正优良而持久的社会形态,不但要求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且要求组成个体心理与精神的平衡。法律和道德作为维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调控手段,分别从社会秩序和人的精神心理两方面来保证社会的和谐宁静。  相似文献   
995.
燕霞 《法制与社会》2011,(13):185-18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利润不断增长,如何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道德观,这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无疑为企业观的导向,本论文试着从这一著作中,在现今社会体制下,了解企业的道德诉求与道德准则,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国家动机也是国际关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以边沁的巨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为基本文本,结合现代心理学在动机理论上的基本认识,可以发现,动机是内在需要或/和外在诱因的产物,而意图则是动机的产物,在性质上,意图存在好坏善恶之分,而动机本质上无所谓善恶;鉴于动机的性质判定在国际关系实践中的普遍性,判定动机的性质应该遵循三个原则:普遍道德原则、情势论理原则和功利主义原则(效果原则);边沁的动机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在于:注重国家动机而非仅仅注重国家的话语和行为,国家动机判定应避免以抽象的国家利益为基准,同时坚持情势论理原则和历史效果原则,注重动机的转化,使他国动机由于己不利向至少于己无害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97.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998.
蒋萌 《民主》2011,(11):51-52
近期的几条新闻让人感觉五味杂陈。三亚市一家幼儿园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将一名3岁男童遗忘在校车内,致使孩子被憋死。上海一家医院在手术中发生火灾,医护人员逃生.留下全身麻醉的病人,病人最终窒息死亡。江西省修水县一名女警察在工作时发飙.大骂办事的群众,还将文件甩向群众。  相似文献   
999.
王清宪撰文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立刻引起反响。德法并重治理好我们的国家,也就成为我们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两会”上的重要话题。 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用来自我约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进一步把道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二是指指导这些行为与准则的道德理念。前者就不必说了,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道德的准则。我们也在自觉中用某种道德准则评价着我们周围的人和事。而一般人很少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意识中,这样做就是道德的,那样做就是不道德的?根源在于我们拥有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了解女服刑人员道德敏感性,为女服刑人员道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性量表对1274名女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女服刑人员道德敏感总分为2.72±0.77。不同年龄女服刑人员的惩罚倾向、移情烦扰、共感想象和道德敏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2,3.16,4.09,4.77;P<0.05)。城市女服刑人员移情内疚和惩罚倾向得分高于农村女服刑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2.42;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服刑人员的移情内疚和觉察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3,3.35;P<0.05)。不同职业女服刑人员移情内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2;P<0.05)。结论:女服刑人员道德敏感性偏低,年龄、家庭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女服刑人员道德敏感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