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游宇明 《各界》2014,(9):32-32
郁达夫的《沉沦》,你不会忘记作品中那个留日学生苦恼的样子他想为国家做些事,却不知从何做起他希望拥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异性亲睐他渴望经济自立,却总是贫困潦侄4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处处找不到生活的位置……郁达夫将这个人称之为“零余者”。我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看没看过这篇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充当的就是这样的“零余者”。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者.他因强烈的抗日行为而于1945年在新加坡惨遭日本宪兵杀害.  相似文献   
13.
王磊 《传承》2009,(13):34-35
郁达夫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让世人缅怀的不仅仅是他惊世骇俗、直抵人心的文章,更是他重视朋友感情、为朋友付出真心的义气。  相似文献   
14.
米南小记     
郁达夫流亡苏门答腊,路线是从新加坡出发,以廖内群岛做跳板,在北干巴鲁附近登陆苏门答腊岛。我走的基本是同一条路。北干巴鲁往武吉丁宜的公路自东北向西南穿过赤道。上午人在北半球,下午就身处南半球了。中午时分恰好路过郁达夫失踪前最后的流亡地巴爷公务镇,透过车窗只看见明晃晃的街道,街心竖着一座纪念碑似的交通隔离墩,顶上有一只红绿相间的圆穹顶。这一带既是穆斯林地区,也是出了名的母系社会,当地  相似文献   
15.
李辉 《求贤》2012,(4):60-61
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次故乡湘西凤凰行,是在1982年。这一年,他80岁,在黄永玉先生的催促和安排下得以成行。除黄永玉之外,另一位陪沈从文回故乡的是黄苗子先生。因为二叔郁达夫之故,苗子、郁风夫妇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与沈从文就一直有着密切往来。沈从文不止一次向他们讲述当年郁达夫时他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王昭君和宫廷画师毛延寿的故事,杜撰的成分多,但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入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入宫时少不更事,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故意丑化她的画像,致其数年无缘面君。后来王昭君请求出塞,临行汉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喜悲交加,"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这样的绝世美女本该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享用,却阴差阳错,  相似文献   
17.
伍隼 《法制博览》2011,(13):66-67
郁王离婚与戴笠有关系郁达夫1940年3月与王映霞离异之后,曾在新加坡珍珠巴刹小食摊上口占一绝,读来哀怨凄切:月缺花残太不情,富春江上暗愁生。如非燕垒来蛇鼠,忍作投荒万里行?郁达夫没有明言逼得他抛离故垒、远走南洋的“蛇鼠”是谁。从前一年他发表于香港《大风》旬刊、一度惊动文坛的《毁家诗纪》看,插足他与王映霞之间的应是许绍棣。但令人费解的是,论官位,许不过是浙江省的一个厅长,远非什么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郁达夫等,都堪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和先驱者,他们当时不仅向封建文化发起了冲锋和斗争,同时也将斗争的锋芒直指自己的婚姻,大胆地去在婚姻外寻找的爱情,然后离异或“冷藏”原配,重新组建家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一方面通过对翁闹和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个案比较研究,揭示出二者与日本文化的密切联系,探讨在日本特定场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作情态及其作品中呈现出的"日本形象";另一方面力求揭示翁闹作为弱势族群和被殖民地作家无所皈依的创作心理,由此而产生的颓废意识和情绪书写,翁闹的文学创作典型地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台湾文学的另类叙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末,抗战正激烈之时,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到南洋。对此,一直就有各种猜测。认为郁达夫到南洋带有官方使命,去作海外宣传占主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挽救他与王映霞破裂的关系,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有的甚至认为郁达夫到南洋,是一种自我放逐。根据最新资料表明,郁达夫到南洋,主观上只是为了摆脱特工王戴笠的迫害,他最终与王映霞的分离就是明显的标志。但客观上是为了抗日战争,并做了大量工作。这无损于郁达夫文学家、烈士的光辉形象。反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睿智与时代的无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