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176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慧康 《现代人事》2003,(7):40-40
在古代,贵族亨用“冰食”的先决条件是要藏冰。那时,皇室都建有“凌阴”。“凌阴”,也就是藏冰室。《诗经·七月》记载:“三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也就是说,农历十二月,凿冰之声响咚咚;正月里,将冰藏于冰窖。早在周朝,朝廷即设有掌管冰事的官员,谓之“凌人”。我国在隋唐以前,能享用“冰食”的  相似文献   
132.
乡间勺子粉     
宁化的乡村有一种风味小吃,名曰勺子粉干,也叫勺子粉。顾名思义,勺子粉干与勺子有关。它是因把粉干放到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带孔铁勺中热烫而得名,亦称“筲子粉干”或“哨子粉干”。因其取料简单,滑韧细软,鲜甜  相似文献   
133.
陈伟健 《台声》2003,(8):32-33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以厚重、深沉的丰富内涵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不朽的辉煌,而其中的饮食文化更像是经久绽放的一支奇葩,引发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陶醉,为其博大精深而赞叹。来自台湾的庄纪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4.
云南境内的26个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广袤而富饶的红土高原上,一直以种植水稻和杂粮为生,因而创制出许多用料奇谲,风味独特的精美食品.从制作方法来看,蒸、煮、焖、炒、烤,无奇不有.  相似文献   
135.
两个月前,我是在事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张少甫同志的这份书稿的,又因为它是老张重病人院后所写的第三本书,当时确实是给了我一个惊喜。我衷心地祝贺他取得的又一个劳动成果。少甫同志邀我为此书作序。他在来信中说道:“在我行将就木的岁月里,我想在有关荣成的饮食文化,主要是食俗方面,对外做些介绍工作,以此对故乡尽点绵薄  相似文献   
136.
中俄饮食文化在哈尔滨的碰撞不过一百多年,却快速走过了从相遇、不适、相容到交融的全过程。目前,面包、红肠和米粥、咸菜可以同时出现在哈尔滨人的早餐桌上,勺、筷、刀、叉可以任由主人就餐时使用,哈尔滨人的一日三餐很难说清哪顿是纯中餐,哪顿又是纯西餐,中俄饮食文化在哈尔滨已经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37.
点菜     
李林 《今日民族》2014,(5):60-61
<正>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天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一个自己梦想多年的愿望竟然已经实现了:我居然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鸡鸭鱼肉不用说了,就是山珍海鲜也可以随意享用!这对于我这个工薪家庭,并且经历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日子的人来说,能够混到如此这般,真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那时每当想到这一点时,往往心中一阵阵狂喜。  相似文献   
138.
于干千  程小敏 《思想战线》2015,41(2):120-126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该是首选。鉴于当前中国饮食文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对照世界申遗的“规定动作”,亟须对我国现有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进行系统摸底普查,并按照非遗标准圈定体系完备、类目界限清晰、史料翔实可靠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项目。同时,打破申报项目非遗界定的单一性,拓宽在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寻找饮食项目的范围,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承载的文化与传统,重点考量饮食类申遗项目的民族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饮食的内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饮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味"论诗、诗味交融就是从饮食文化到文化饮食双向交流、相互重构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40.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有一些新鲜的感受。这新鲜,不是指语音语调的地方特色。也不是指自然风光的地域特点,而是属于“风俗”的一类。去年11月,我去了一趟山西晋城,回来后朋友让我谈观感,我觉得晋城的宴席和棺材铺可以当趣话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