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0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6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89篇
中国共产党   240篇
中国政治   452篇
政治理论   82篇
综合类   6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吴杭民 《江淮法治》2009,(18):16-16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高考录取办法,有效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陈年积弊,我们呼吁了N年了,可始终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在今年的山东高考招生中,在两所本科院校部分专业开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试点,让人们看到了“人下来”。尽管,现在还只是小范围的试点,但却让我们看到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2.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异地高考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主体利益诉求及策略选择进行探讨,发现各主体间存在着较强的制衡关系。基于各主体的均衡策略,提出两点对策建议:第一,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放开异地高考。第二,制定治本之策,改革捆绑着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户籍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113.
金童 《法庭内外》2010,(4):12-15
2010年全国高校艺术高考于一二月份陆续在各地进行,艺考过关的考生相当于一只脚迈进大学校门,只等6月份高考被大学录取。然而,因文化课成绩差,高考中个别考生不惜铤而走险作弊。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仅成绩作废并取消考试资格,还将记入考生个人档案伴随其终生!  相似文献   
114.
李小英 《法制与社会》2010,(16):237-238
随着2004年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多样化的教育评价理念,2007年高考作为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首次高考,必定牵动着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各省都在积极尝试高考改革,但是都处于实验论证时期,短期内高考的各种弊端仍将存在,改革的效果以及对中学生及高三教师产生的影响情况,都有待及时调查收集考试参与者的反馈信息,从而论证改革措施的成效,为今后的改革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5.
在北京安家的欣喜 马东(化名)生在南方,却一心向往着北京。高考志愿书上,他填的所有学校都没有离开北京。经历了选择、调剂,马东终于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相似文献   
116.
近年来高考加分存废之争颇为激烈。高考加分有实质平等和令人信服的利益为其宪法根基,它应当规范但不应废除。高考加分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行政许可,对于造假等违法加分的处罚应是一种行政处罚,两者都必须依法实施。长期以来高考加分的"法律"依据是教育部和省级招生委员会发布的招生规定,此种中央和地方双重许可的高考加分设置导致现行的高考加分严重失范。国务院应依其职权制定专门调整高考加分的行政法规,该行政法规应取消福利性加分,严格控制鼓励性加分,充分许可补偿性加分,并适度提升加分幅度。为保障高考加分权利,该行政法规还须就高考加分争议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17.
<正>日前,北大11名教授建议的"高考成绩+专家面试"高考模式,在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该建议"理透、情切",抓住了高考问题的要害,为高考回复本位、大学回复本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反对者则认为该模式缺乏现实性,既对教育落后地区学生不公平,又无法抵御权势力量的干预,根本无法达到保证教育公平的目的。纵观双方的观点,作者以为都有道理,但亦有缺陷。  相似文献   
118.
对“高考移民”问题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法理研究的角度入手,分析了高考移民背后所蕴藏的规则失效的理论现实,并就如何应对制度变迁下的规则失效,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19.
随着中考成绩的公布和高招录取的开始,不少家长纷纷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考后消费”不断升温。高考结束后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分享轻松、快乐、痛苦的同时,自己也默默承受着“考后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那么,“考后消费”是如何形成的?家长“还愿”催热“考后消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0.
在全国高考期间,福建省教育厅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了2008年福州、厦门、三明、漳州、莆田、龙岩等设区市的普通高考“注意录取”考生名单。通过公示后的考生可以享受加分或是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等照顾。(据《福建日报》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