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09篇
工人农民   71篇
世界政治   17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8篇
法律   459篇
中国共产党   701篇
中国政治   1047篇
政治理论   217篇
综合类   27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有一位被鲁迅称为“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此人就是萧红。她从童年、少年到中年病逝,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这位命运多舛的女子却以她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了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孕育着她的创作。从1932年开始到1942年病重息笔,前后仅七八年的时间,写出了一百来万字的作品,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是心仪神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1974年的一份获奖书单向人们展示了70年代初美国少年文学的某些特点: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增多;幽默作品继续走红;惊险小说经久不衰;“老警”故事成为创作热点之一;少年成长经历作品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阳门外》是作家沈家和创作的系列京味小说,共九卷。其中前六卷《鬼亲》、《活祭》、《老铺》、《药王》、《鼓妞》、《曲身》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j1999年11月25日,双方(作家沈家和与北京出版社)就出版、发行《正阳门外》最后三卷小说《坤伶》  相似文献   
16.
确有冤情     
那天,王才亮律师给我讲了一起他代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他讲得很细,没有忽略任何细节,案情真是迷雾重重。我边听边想,这简直就是一篇小说,要是编个电视剧什么的,肯定收视率高高的,不过采访完毕,我倒是觉得穿透这故事的外壳,里面的东西似乎更有分量。我们会问自己:命运是什么?人们在竭力追求积累物质财富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7.
情理(情、人情、世情、性情、人情物理)是明清小说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情,指人的主观情感,有时偏重于指男女之情;理,事理,主要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大部分小说评点家追求情与理的融合与统一,以情理作为评价作品、臧否人物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本主要情理观念在小说的创作目的与艺术效果、作品的真实性、人物性格塑造等三个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温越 《新东方》2002,11(5):58-61
郁达夫作为新文学运动主要作家之一,其小说独特的死亡意识流露出作家思想与性格的矛盾性,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意识与反抗意识这一历史性困惑。表明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本质上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和生命意义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撞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裂变与生长,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女作家们追随新时期“人的自觉”的文学潮流,用她们柔韧的笔触,剖析和抚慰着一代女性所遭受的灵魂伤痛,塑造了大批多姿多彩、血肉丰满的青年女性形象。这些年轻女性以一种超越观察、超越困境与假恶丑的理想活跃在人生舞台上。灵与肉、情与爱、事业与家庭、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与失望,构成了她们漂泊、流浪的心态,由此她们踏上了一条找寻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