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潘链钰 《学习月刊》2014,(12):34-35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晚清古文经学家用"通名说"释"经"之义,谓一切古书皆为经。与之不同的晚清今文经学家则以"专名说"释经,谓"经"专指孔子所编之书。今文经学家以微言求通经致用之道,欲应时代之大潮而奋起改革。古文经学家则默然承继汉代经学传统,训诂考据,引经学至学术实用之途。古今文经学家释"经"之差异,皆因对孔子及经典之看法有别。一、释"经"之异——"专名说"与"通名说"晚清已然有经今古文学之争。  相似文献   
32.
赵俊爱 《人民论坛》2013,(12):86-87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威胁不断加剧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学术在许多方面都朝着与传统封建主义道路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开启新的学术风气的先驱人物.文章从他的农业经济思想、对商品和货币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今天很多人知道龚自珍,可能正是来自于这句诗。他以如炬目光穿越了那个时代繁花似锦的表象,激烈批判了清王朝压抑人才的黑暗现实,算得上是揭示清朝“衰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34.
杜梅 《前沿》2013,(17):199-200
李贺和龚自珍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文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文人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有着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位文人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共有的意象——“神鬼”和“剑”。本文的中心在于探究两位文学巨人诗歌意象的相同之处,同时作为文学独立的个体,两位诗人的文学作品又“同中有异”,因此意象的相异性也当成为文章比较的重点。  相似文献   
35.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0,(10):61-61
龚自珍早就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讲中动情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惟有辛劳、泪水和血汗。"讲道德、讲奉献乃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假如自己一生对社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对自己生命的肯定。  相似文献   
36.
雷友华 《新东方》2006,(5):54-57
龚自珍生活在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替上升之际。作为一个进步的爱国思想家,他敏锐地预感到危机的沉重和“衰世”的到来,进而从政治、思想、文化上对造成“衰世”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索,对国民的病态予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大胆辛辣的批判。  相似文献   
37.
史源 《政策瞭望》2008,(4):56-56
龚自珍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仅是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相似文献   
38.
1839年暮春,在中国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动荡和变革的前夕,历尽宦海风波,“一生困厄下僚”的龚自珍满怀悲愤和感慨,辞官南归。途中,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  相似文献   
39.
道家三宗师     
龚自珍在《上清真人碑书后》中说:“余平生不喜道书,亦不愿见道士,以其剿用佛书门面语,而归墟只在长生。其术至浅易,宜其无壤文渊义也。独于六朝诸道家,若郭景纯、葛稚川、陶隐居一流,及北朝之郑道昭,则又心喜之。以其飘飘放旷之乐,远师庄周、列御寇,近亦不失王辅嗣一辈遗意也。岂得与五斗米弟子并论而轻之耶?”  相似文献   
40.
龚自珍的变革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他在政治上要求君臣要“坐而论道”,主张政治改革,强调人才培养,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务建设;在经济上倡导贫富均衡发展,改革纳税制度,反对王室等利用权力兼并土地,反映出他对土地分配及宪法制度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