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9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81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6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王哲  赵军  崔东荣 《学理论》2012,(27):122-123
“以礼治军”,是中国古代建设和治理军队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探究这一思想的渊源和深刻内涵,洞察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有效的借鉴和继承,才能于当今军队的“法治”和“德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12.
可乐套头葬俗与南夷原始信仰试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套头葬是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镇发掘出来的夜郎时期特有的一种葬俗。墓中用铜釜或铁釜或铜鼓套在死者头部 ,个别还同时在死者足部套一件铁釜。这种墓葬则有可能系夜郎“夷人”之墓。  相似文献   
213.
明史可以鉴今,我国历代王朝对贪污行为之回应值得我们深究与反思,通过对历代王朝对贪污行为规制的分析、比较,结合古今立法之变,能够对我国的反贪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14.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涵义并不相同。本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认为,第三时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的思想,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15.
毛鹰 《贵州民族研究》2002,22(2):113-117
长期流传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的八音古乐 ,是布依族特有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由它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特征韵味 ,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探索八音古乐的发展脉络及艺术研究 ,具有时代意义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16.
日本古倭人稻作文化滥觞于中国古吴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古倭人的稻作文化,与中国古代存在于从东南沿海到云贵高原的越文化,有深刻的同源关系。而其中之古吴越区,则为日本古倭人稻作文化源头。 一、古倭人稻作之源在中国吴越 日本九州2300年前绳纹文化之末的夜臼·板付1式时期遗存中,有多处发现稻痕,被认为是日本稻作之肇始。在熊本县、长崎县的一些文化遗址及佐贺县宇木汲田、福冈县板付遗址里,有炭化稻米,一些陶器上也有稻壳压痕,甚至有稻田及水沟等灌溉设施遗迹。其后在约当公元前后3个世纪的弥生时期,种植稻谷极为普遍。它迅速成为最兴旺的经济活动,是关系人们生存繁衍的最重要的物质生产。中国古代史籍自《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起,多载日本列岛古倭人以种禾稻为业。 种植水稻,是古倭人最主要的文化特征。稻作在日本列岛的出现,实际比夜臼·板付1式时期稍早。而由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举世认识到  相似文献   
217.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相似文献   
218.
中国历代王朝都建立了户籍管理制度。在户籍登记中包含了身份信息的内容,如姓名、住址、相貌、职业等。统治者通过定期的登记与核实、严密的社区基层组织的管理、严厉的惩罚制度来保证登记信息的真实准确。古代社会借助官府的户籍登记信息、基层组织管理者、连坐制相纠相察,实现对人口的验证、查询。但古代静态的人口管理模式无法应对人口流动的社会趋势,身份信息管理常有失灵状况。  相似文献   
219.
赦宥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运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赦宥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存在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国古代赦宥制度经历了从司法原则转变成政策的历程。报应观是中国古代赦宥制度中司法适用原则转变成政策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威慑"与"自利"的目的,在赦宥的具体适用中演变出了复杂的制度设置和种类。从客观上看,此制度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死刑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专制带来的司法专横,同时也使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运行更加具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220.
论化外人相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外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法律术语 ,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有其特定的意义。化外人的外延在不同的朝代各不相同。对化外人相犯案件 ,历朝的处理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