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79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7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1.
This article analyzes electronic letters to the editor on the coverage of the riot in Kondopoga (2006) and the bombings in the Moscow subway (2010). Letters to electronic media are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source for popular opinion on nationalism and ethnic conflicts in Russia. The first argument of this study is methodological: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lls and the letters suggests that letters to electronic media represent public opinion on nationalism even though Internet users still constitute a minority of Russian citizens. This study also claims that the letters under examination indicate a move from extreme nationalism to so called “banal nationalism,” the term coined by Michael Billig,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2006 and 2010. Final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civic nation is not yet well understood or accepted by Russian citizens. Although this concept, expressed in Russian by the newly coined word rossiane, became somewhat more popular in 2010 than it had been in 2006, the ethnic understanding of Russian still prevails. The basis for the new identity rossiane, as it is presented in the letters, lacks common memories, myths and traditions that would resonate strongly in popular imagination.  相似文献   
112.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2):215-228
According to bargaining theory, one would expect that governments in intrastate conflicts will only be willing to concede to power sharing agreements when they face relatively strong rebel groups.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have not found support for this hypothesis because they have not operationalized the capability of civil war combatants in relative terms. I show that once one uses a relative measure of capability, one finds that power sharing is more likely as the strength of a rebel group increases. Additionally,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bel strength and power sharing is stronger for political power sharing than for territorial or military power sharing.  相似文献   
113.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行存在于农村土地上的事实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协调的问题。现实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于农村土地的调整过程中、集体收回承包地的过程中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严格限制集体调整承包地与收回承包地的权利,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充分流转其承包地,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限制下实现的制度,可以达到协调两种权利的运行,构建和谐农村法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4.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农民工和“80后”大学生作为我国新生代群体的代表,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生力军。然而,面对城市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稀缺资源,新生代群体内必将为争夺较好职业、获得向上流动的条件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冲突。借鉴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研究成果,及早正视这一潜在冲突并采取措施,是有效化解冲突、维护我国长久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5.
徐莉 《时代法学》2009,7(2):101-108
贸易与人权问题是各国对外政策博弈的核心之一。在整个国际交往过程中,贸易体制侵害和逐渐边缘化人权,人权的内涵与外延也曾一度因政治的原因被曲解。这些都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的顽固阻滞。以“人”的视野去思考贸易与人权保护制度冲突的产生、冲突的动因与本质及冲突的协调理论与原则,这正是历史的要求和必然,也是文章的内容和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6.
利益和谐视角下完善我国农村纠纷化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下,完善我国农村纠纷化解机制对推动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有巨大意义。其中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农村纠纷化解机制的制度目标。但是现实中农民由于在社会利益博弈中的弱势地位而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冲突加剧,造成我国农村纠纷化解机制运行困难。建立我国农村纠纷化解三维立体模式,强化我国的农村纠纷化解的制度体系、加强各个主体间互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和谐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7.
保留所有权的约定是现代民法权利分化的一种现象。基于该权利分化机制,出卖人与买受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均衡保护。但该约定的相对隐蔽性,又使出卖人与买受人的利益极易与善意第三人的权益发生冲突。所有权保留制度应当为这种冲突的解决提供制度上的救济。  相似文献   
118.
测谎原理、冲突与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测谎证据也是自然科学与法律科学交叉共生的结果。通过鉴定结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给案件的侦破、公诉以及审判带来一些国家层面上的便利,但是,测谎证据同时也会引起国家利益与个人权利、科学与否的冲突。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给测谎证据以正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9.
司法特殊正义及其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所呈现的新趋向,我国推进司法改革的价值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向,开始关注司法特殊正义和司法运作机制的研究。前者要求司法过程中走出传统的一视同仁对待所有人的均码正义,转而关注特殊群体的司法特殊正义;后者从现有大规模的静态制度研究转向选择动态的司法运作机制作为研究进路,通过在纠纷处理过程的动态描述中介入化解冲突的深层机理,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这种司法论题的转向,生成了司法判决可接受性、司法多边主义、司法知识竞争、案例指导运作机制等新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建设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供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动力机制、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运转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和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