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4篇
  免费   248篇
各国政治   388篇
工人农民   344篇
世界政治   58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22篇
法律   1526篇
中国共产党   903篇
中国政治   1820篇
政治理论   987篇
综合类   277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1012篇
  2012年   651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549篇
  2009年   648篇
  2008年   650篇
  2007年   576篇
  2006年   629篇
  2005年   634篇
  2004年   673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513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对妇女发展权的赤裸裸的剥夺,参加社会生产是妇女回归社会、获得发展权的开端,在国家的发展政策中纳入性别观点,使妇女和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促进并享受社会发展是实现发展权、进而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环节。目前恰恰就在就业、参政和继续教育等和发展权维护有关的问题上,上海妇女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维护和实现妇女发展权,不仅能大幅度提升妇女社会参与的能力与实力,也能大大加快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2.
科学发展观:妇女发展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性别视角来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的基本观点,彰显出鲜明的促进妇女发展的时代精神,确立起审视妇女发展的新的坐标,提供了推进妇女发展的思想武器,是妇女发展的灵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3.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解读中国——东盟博览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毅 《桂海论丛》2004,20(1):69-71
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角度看,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和南宁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广西将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只有抓住机遇,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实施开放促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4.
秦岭  高怀定 《桂海论丛》2004,20(2):47-49
中国城镇化是有特色的城镇化,其发展需要有农村民营经济的支撑.20多年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给中国的城镇化提供巨大绩效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农村城镇及其自身发展的制约.对民营经济行为的孤立研究,不会有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唯有建立农村民营经济与城镇化的互动共进机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5.
赵明龙 《桂海论丛》2004,20(4):12-14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民族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途径,以城镇化和工业化为载体,走以城带乡、以工扶农、以商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6.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学界极富争议的论题之一。这些争议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学者们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有不同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在宪法和经济法之中,贯穿于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环节的根本性准则。因为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对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深刻的分歧,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中西通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法基本原则,所以需要以新的视野展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国经济法的社会主义属性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表现,强调它并非走意识形态的老路,因此,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二是国家调控原则,它们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利益的政治表达形式和范围,可称之为“资本的社会主义”,它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成为面具的“社会的资本主义”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47.
关于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融监管的内涵、目标、职能等方面的分析 ,在于使我们加深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制度变革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在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对策中 ,要重视对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发展关系的研究 ,金融监管一定要服从服务于金融创新、金融发展 ,没有创新、发展的监管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4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ity and voting behavior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 To this end, voter turnout in local municipality issues is compared to that in national matters. We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cal and national turnout strongly correlates with the mobility of a municipality's population. An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ed negative relationship is that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sense of duty towards the local community are weaker in municipalities where people are more mobile. In addition to this core result, it is discussed how mobility affects turnout at the local and national level separately, and it is shown how the different measures might be used as proxies for local social capital in a municipality.  相似文献   
149.
The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the Swiss case of the European comparative project CID (Citizenship, Involvement, Democracy). This projec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assets and civic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several Western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aper seeks to investigate how civic engagement can be generated and shaped by a given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s well as by a peculiar community size. The central hypothesis is that the context affects the character of local participation. To verify this, the papers examines two different Swiss cantons: the German speaking Canton of Bern and the French speaking Canton of Vaud. Moreover, for each canton, four loc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size have been selected. This research design discusses how participation is fostered by a more open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the German canton), and how this combines with the size of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亚洲各国和地区,以三方协商机制为主的社会对话与合作,应当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建立诚实互信的社会环境以及完善相关立法.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积极探索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