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18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3篇
法律   5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01.
科层制是公共行政的组织形式与技术手段,其组织基础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有重要影响。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科层制的效率取决于对组织权力运行的良好控制。但是单一权力核心、严格层级制的科层组织是一个核式结构,它对组织内部底层和高层的权力运行的监控呈现"近勤远怠"和"灯下黑"两大规律,最终使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控。解决之道唯有加强独立的司法权、专业的立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2.
赵洲 《现代法学》2011,33(4):149-161
核能的开发利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各种核事故的发生充分表明,在核能风险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在相关的现有国际法规范和国际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核能风险的全球治理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核能开发利用的主权权利和风险治理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国际法原则和规范中体现核能风险全球治理的约束条件和发展路径。根据国际法委员会对风险活动领域国际责任的编纂和发展,结合核能风险治理方面所存在着的缺陷与不足,分析构建了核能风险全球治理的具体要素和内涵,为形成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核能风险全球治理机制提出了系统建议。  相似文献   
203.
Nuclear DNA was extracted from human telogen hairs from 60 individuals. Six to nine hairs from each individual were individually extracted. The amount of DNA recovered from each individual varied greatly, and most samples yielded a quantity of 550 pg or less per hair. A selective extraction buffer was used to remove epithelial cell DNA and the amount of exogenous DNA was determined. DNA was also quantified by real time PCR using three different sized amplicons targeting an Alu sequence. 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ate of degradation of the extracted DNA.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sample (<100 pg, 100-500 pg, >500 pg) were amplified with the Miniplex kits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DNA template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amplification. DNA recovered from hair showed degradation; however, partial profiles were obtained for those samples containing at least 60 pg using MiniSTRs.  相似文献   
204.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205.
对盟友提供的延伸威慑安全保证,是美国维持与盟友关系的重要基础。冷战时期,美国的延伸威慑主要通过核保护伞方式运作。为了应对冷战后新的安全环境,以满足新旧盟友的安全需求,美国开始通过导弹防御合作来提供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与安全保证。这使得美国的延伸威慑从以核保护伞为核心,转变为核保护伞与导弹防御并重的模式。与盟友发展导弹防御合作关系,对美国的延伸威慑体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正面效益是,导弹防御合作使更多盟友能参与集体防务并贡献更多力量,还可增强盟友与伙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美国的军事领导地位。但是,导弹防御系统仍然不具备绝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且美国必须在以导弹防御合作促进延伸威慑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如今,美国已开始加大力度,团结盟友进行新一轮的全球战略竞争。在此背景下,导弹防御延伸威慑模式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206.
丁伊 《国际安全研究》2022,40(2):78-103
2021年1月22日起生效的《禁止核武器条约》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核武器的拥有、研发、储存、转移、试验、使用或是威胁使用等行为,从而将核武器完全非法化。尽管《禁止核武器条约》反映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无核世界的愿景,但该条约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从理论上看,《禁止核武器条约》以确立禁核规范来推动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国弃核的逻辑基础并不牢固,因为规范可能退化甚至被颠覆,未必能够对国家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在现实层面,《禁止核武器条约》则因为全盘否定核威慑的重要性而遭到拥有核武器国家及其盟国的联合抵制,并暴露出该条约忽视部分国家的安全关切、损害国家自卫权利以及忽略裁军核查机制等不足。鉴于国际社会围绕《禁止核武器条约》产生了诸多争议,未来,该条约还是应当落脚到分步骤、渐进式的核裁军路线上来,需要在提供安全保证、区分禁核情形、建立核查机构,以及加强与不扩散国际机制兼容等方面进行完善,以促进当前核不扩散国际机制的改革和推动陷入停滞的核裁军进程的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207.
美国是国际核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持稳定的国际核秩序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但是,出于战争制胜型核战略、意识形态、盟友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战略考量,美国在维持、巩固国际核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国际核秩序造成侵蚀与弱化。美国仍然把核武器置于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重视战术核武器的作用,研发低当量核武器和钻地核弹,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侵蚀了核价值观。美国追求绝对核优势,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违反国际核规范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弱化核禁忌等做法,不利于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性,破坏了核规范。在防扩散领域,美国一贯奉行双重标准,缺乏全局观念,对他国进行安全威胁,刺激了核扩散。为维护国际核秩序,美国应从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长远考虑出发,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减少缩小核武器的使用范围,停止部署全球范围内的导弹防御系统,放弃防扩散的双重标准,推动核价值观、核规范和核不扩散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演进,保证国际核秩序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8.
目的 探究雄黄主要成分二硫化二砷(As2S2)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作用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法 〖JP2〗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和细胞划痕实验探究As2S2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及TNB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4D-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挖掘As2S2抗TNBC的潜在干预靶点酸性核磷蛋白家族成员32A(acidic nuclear phosphoprotein family member 32A,ANP32A);慢病毒感染法构建ANP32A过表达敲低细胞株,探究潜在靶点ANP32A对As2S2抗TNBC作用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实验探究As2S2是否通过ANP32A调控TNBC细胞H3乙酰化。结果 As2S2对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影响甚微,但显著抑制TNBC细胞增殖和迁移,且呈剂量依赖性;4D-lable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促癌因子ANP32A被As2S2显著下调,且ANP32A表达影响As2S2在TNBC中的抗增殖和迁移效果。As2S2能下调ANP32A的蛋白水平,抑制乙酰转移酶抑制剂复合物亚基的招募,增加H3乙酰化水平。结论 As2S2通过下调ANP32A蛋白调控TNBC细胞中H3乙酰化,抑制TNBC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209.
目的 观察消肿方对骨关节炎兔软骨下骨成骨细胞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消肿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改良Hulth法复制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消肿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0、80、160 g/kg消肿方煎剂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以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共28 d。光镜下观察兔膝关节关节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形态,采用RT-PCR法检测OPG、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OPG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肿方高、中、低剂量组OPG mRNA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模型组RANKL 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消肿方低、中、高剂量组RANKL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逐渐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肿方高剂量组RANKL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消肿方可上调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软骨下骨成骨细胞OPG mRNA表达,下调RANKL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