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3篇 |
工人农民 | 1篇 |
世界政治 | 10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7篇 |
法律 | 67篇 |
中国共产党 | 2篇 |
中国政治 | 31篇 |
政治理论 | 16篇 |
综合类 | 9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夏群佩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23(4):82-88
行政诉讼协调和解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很有生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独立程序价值地位,片面追求"案结事了"的价值功能,某些规定有违正当程序原则。构建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的理念基础是:明确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内涵,赋予其独立诉讼程序地位,衡平纠纷解决与权力监督之间关系,借鉴域内外立法经验。具体规则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行政协调的原则、模式、范围、结案方式及救济途径;最终还需立法支持。 相似文献
32.
王彬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4):46-50
“恢复性司法”是西方国家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它的价值在于通过犯罪人、被害人及其他主体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让犯罪人有机会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尽快改过自新、融入社会,同时使得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有效的补偿,使被害人受犯罪影响的生活能够尽快地恢复常态,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借鉴其合理之处,构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33.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语境下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刑事法思潮,它对西方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立基于对刑事和解制度与规范刑法学系列理论表象悖离的相关论说的否证,为几度蒙冤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辩护。刑法的个人本位转向、被害人学及恢复性正义的理论支撑视域都证明: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权威规范刑事法理论存有内在的悖而不离。以我国和为贵的道德观念、公众的社会心理、经济绩效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为视角对该制度进行理论纠偏与价值辩证,可以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4.
张玉梅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3):19-21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裁员增多,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在劳动争议的协商、调解和仲裁阶段,工会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35.
曹咏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7(1):92-96
本文以对刑事和解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对实践中存在的刑事和解适用标准不统一、适用率相对较低、适用程序不规范、和解方式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针对刑事和解适用范围、刑事和解机构、刑事和解流程等进行的试点改革,并提出了对刑事和解进行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6.
刑事和解是一种在非刑罚化、被害人保护、犯罪人再社会化等方面均极具创意的新制度。刑法基本原则是我国刑事司法过程中应恪守的重要原则。刑事和解与刑法基本原则关系问题是完善刑事和解所必需的基础性理论。不容否认,刑事和解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存在冲突,然而系统论证之后可以得出二者间存在着协调可能性且协调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7.
李晖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1):93-95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刑事和解制度尚无明文规定,但该制度所独具的优势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认可,司法实践中也有了大胆的尝试。究其原因,就在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有着一定的刑事实体法基础。 相似文献
38.
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未来医疗纠纷还会进一步大量增加的趋势下,重新审视我们以往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是否有效及其局限所在显属必要。同时,根据医疗纠纷解决时须兼顾维系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特点和需求,妥善建构和选用医疗纠纷所适合的程序制度和程序法理,使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39.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明的冲突与和解、转型与重建,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深层次的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因此,更需要建立综合性、反思性、前瞻性的明学来审视明的内在本质,统观明的历史演进,评判明的人性价值,引导明的发展方向。明学正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把握明命运的学理呼唤。 相似文献
40.
《Critical Horizons》2013,14(3):306-324
AbstractRecently debates about the worth of “ideal theory” have directed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s that an account of a perfectly just society can serve. One function is that of “reconciliation”: learning that a seemingly undesirable feature of the social world would exist even in the perfectly just society can show us the value that it has in the present as well. John Rawls has emphasized reconciliation as among the role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instance, Rawls claims that his theory of justice can reconcile us to the pluralism of liberal democracies. In this essay, I argue that Rawls’s political theory also can reconcile the inhabitants of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ies to the fact that such societies may be cognitively confusing on account of their complexity. Then I contend that Rawls’s work offers valuable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analysing a society’s transparency or lack thereo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