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Abstract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become a prominent concept and immin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 major issue. Facets are everyone’s concern but currently no one’s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perhaps a little like financial stability befor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the future is being shaped now by the way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being positioned. Whilst no one has set out to argue for or defen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xiety combined with passivity and complacency are being produced in the context of a quasi-determinism. The contingent quantification of the future with regard to the potential for job displacement provides an influential source of authority for this position. A background narrative of ‘the future is coming, so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is being disseminated. This favours a capitalism that may ‘deny work to the many’ perspective rather than a more fundamental rethink that encompasses change that may liberate the many from work. This, in turn, positions workers and responsibility for future employment, reducing the urgency of calls for wider societal prepara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policy are thus affected and along with them the future of work.  相似文献   
122.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3.
李大钊在 80多年前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 ,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学习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经验 ,与陈独秀一起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服务 ,指导并依靠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开拓了中国工人运动 ,在黑暗的旧中国 ,为祖国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成为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4.
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和作用。面对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必须把握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规律,立足信息化的时代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5.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具体的争端解决方式有协商、斡旋、调解、调停、诉讼和仲裁等,其中仲裁是常选的方式。加入WTO对我国仲裁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有关仲裁的规定给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现阶段我国仲裁法律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从客观上影响了与WTO规则的一致性。该文从WTO仲裁规则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出发,分析WTO规则对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的要求,提出了我国仲裁法律制度具体变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6.
20世纪初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总代表沙皇为什么走上立宪道路又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立宪制度以及当时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等问题正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以新公布的材料,选择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看出,从沙皇颁布的一系改革文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六部法律文件,反映了俄国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轨迹。其结论是,沙皇接受立宪完全是形势所逼,虽然俄国勉强地由封建专制体制转向二元君主立宪体制,但是沙皇仍然居于国家权利的主导地位;而俄国真正实现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其途径只能是通过革命。  相似文献   
127.
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等思想,并成功地领导了该时期的党风建设。  相似文献   
12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科学,它包括社会主义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上、下篇。对于上篇,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没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于下篇,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原则设想,没有实践,因之,这些设想属于理论的观念形态,它的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对其教条化。  相似文献   
129.
从1861年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沙俄帝国充满了矛盾和反差现象,新生的政治力量和革命知识分子始终被禁锢在一个专制的僵化政体中。但专制与反专制的斗争没有停止,俄罗斯人民的革命传统得到发杨。  相似文献   
130.
This article seeks to raise meaningful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r wider social fun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within state–civil society relations in Latin America characterised by conditions of socio–economic modernisation. It does so by pursuing such questions through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arlos Fuentes as an intellectual in Mexico. Through a focus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arlos Fuentes, it is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the role intellectual activity can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estation of hegemony in Mexico. Most crucially, the article prompts 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basis of hegemony and the agency of intellectuals organically tied to particular social forces functioning through state–civil society relations in the struggle over hegemony. Put differently, it is possible to grant due regard to the mixture of critical opposition and accommodation that has often confronted the intellectual within Latin Amer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