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近20年来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讨论的持续升温“,文本”本身的特殊性是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文本或者没有发表,或者是草稿,或者写得非常简短以至显得有点语焉不详,这些为后人对有关问题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三个文本的仔细解读,试图揭示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真实思想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其中对有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2.
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以美、日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云泽 《桂海论丛》2004,20(6):41-44
产业结构的状态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次调整呈现出世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趋势--产业结构软化.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3.
秦宏毅 《桂海论丛》2007,23(1):81-8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整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平衡了农村各阶级的利益,通过保存富农经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在政治上构筑了党在农村的统一战线,这为动员和争取农村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目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保持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效率:依然是“效能革命”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进行的“效能革命”或“效能建设”的基本目标仍然是行政效率。从“教能革命”的具体做法与实际取得的成效来看,这一改革实际上解决的是政府办事的方式与场所的问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办事速度的加快,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效能革命”无法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的体制性问题,因此可以说,这一“革命”无法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机制,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一系列改革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5.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命运,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发展相一致。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会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6.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事实,不断调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并最终完成从暴力革命转向和平过渡的重大理论突破,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策略的新思想,树立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7.
论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是以语词(概念)为基本砖块,以特定的语法、逻辑和数学规则建构的描述和说明科学理论的符号系统。科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本文集中论述了科学语言的本质、科学语言的类型和科学语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8.
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梳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化建设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怎样看待已有的化资源:是否认可化形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化建设的方向与现代化的关系。他提出过很好的思路。但认识和实践的脱节也非常明显,其成败得失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opolitical roots of Iran's tortuous path toward Islamic liberalism and reform. It analyzes the shift in th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f a major faction within the political elite from a radical to a relatively moderate and liberal interpretation of Islam. The authors trace the roots of this ideological shift to a seri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ince the triumph of the Islamic revolution in 1979, including various failures of the revolutionary regime to fulfill its populist and egalitarian promises; a considerable erosion in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clerics; the successful (though largely silent) resistance of the youth and women against the culturally restrictive policies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the rise of a distinctly anti-fundamentalist, liberal-reformist interpretation of Islam by a number of Iranian theologians and religious intellectuals; and the precipitous decline in the popularity of revolutionary ideas in the 1990s. In spite of the increasing appeal of liberal-democratic ideas of individual freedom, pluralism, and political tolerance in the new reform movement and the overwhelming endorsement of these ideas in four recent national elections, including two presidential poll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movement has had but a limited and, for the most part symbolic, influence on Iran's objective, and still repressive, polit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50.
Foucault extolled the Iranian revolution and, anticipating the havoc that his public intervention in favour of the revolution would create, he wrote: “I can already hear the French laughing, but I know that they are wrong”. Examining Foucault’s (so unlikely) valorisation of certainty and the partisan affectivity it bestows upon knowledge and truth, I read his unusual engagement with the Iranian revolution against the grain. A major tendency is to approach Foucault’s Iranian writings as aberration; against this tendency, I read them as an effect of Foucault’s specific epistemic and utopian optics.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f neglected aspects of Foucault’s comments on Iran, I argue that much nuance is missing when damning critiques fail to see why and how Foucault’s interest in an active rather than folklore non-European political identity unveils deeper tensions of his own worldview and outlook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terrogates mainstream appraisals of Foucault’s politic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