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5篇
  免费   1033篇
各国政治   26篇
工人农民   26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4301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163篇
政治理论   156篇
综合类   3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GPG)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since the Green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While the term was not used at the time of its creation, the 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GIAR) system that evolved at that tim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promise, performance and perils of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o providing GPG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PG tends to support this view and focuses on how to operationalize the concept. This paper adopts a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and questions thi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GIAR and its outputs. It question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uch a ‘neutral’ concept to a system born of the imperatives of Cold War geopolitics, and shaped by a history of attempts to secure its relevance in a changing world. This paper draws on a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research effort highlighted by the CGIAR as an exemplar of GPG-oriented research. Behind the ubiquitous language of GPGs, ‘partnership’ and ‘consensus’, however, new forms of exclusion and restriction are emerging within everyday practice, reproducing North–South inequalities and undermining the ability of these programme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projected beneficiaries.  相似文献   
222.
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内在统一的。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论断 ,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也对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是深化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23.
聂荣臻元帅 1956年至 1966年主管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 ,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科技管理工作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 :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指导思想 ,法规建设与机构组建并重的工作方针等。这些工作作风、方针与指导思想不仅是聂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将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继续指导着当今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4.
哲学是可说的 ,语言虽不能被运用于本体世界 ,但语言能在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之间显现出一条界限 ,因而人在超越现象 ,追问本体的过程中 ,不能不借助语言之梯。哲学是不可说的 ,哲学追问本体 ,关涉包括自身在内的全体。而语言的逻辑本性使得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不可能表达世界的全部 ,作为哲学表达主体的现实的个人永远会面对一个不能言说的本体。可说 ,又不可说 ,是哲学的永恒矛盾 ,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225.
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思想 5 0年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批判、学习和探索研究阶段 ;思想整合 ,学科思想体系形成阶段 ;思想升华 ,学科理论向理性化、科学化提升阶段。二十一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面临新的起点 :理论体系将向理性化、科学化、实用化“三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26.
随着《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出台,沉寂多时的侦查学学科定位(或日属性)问题再次引发热论.侦查学到底归属于谁?众说纷纭.但主要焦点还是集中在是属于法学还是属于公安学上.将侦查学定位于“本质上属于公安学,但仍具有某些法学的特性”,似乎能够更好地解决争议、息纷止争,也更能体现侦查学学科独有的特性.正因如此,它能够为侦查主体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提供思路,使其朝着科学化和法治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27.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的大局;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28.
领导科学是专门研究领导活动内在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领导科学孕育于管理科学之中 ,又不同于管理科学。由于领导是管理的灵魂 ,是超前性的管理 ,是软管理 ,对具体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 ,所以在行政管理中运用领导科学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9.
该文分析了中国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具体举措,为加快中国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一历史性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30.
选择性侦查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存在有个体原因与组织原因,一味强调选择性侦查而无法律授权,有肆意侦查的可能性,而绝对禁止选择性侦查又是不现实的。从侦查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侦查人员个体的人性假设和晋升锦标赛式激励等方面,对选择性侦查存在的个体与组织原因进行分析,以加深对选择性侦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