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2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709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243篇
中国政治   471篇
政治理论   107篇
综合类   2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东亚金融合作的历程与最新动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宇 《当代世界》2009,(6):59-61
自从东盟10+3正式宣布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库以来,这一动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一动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重要变化,即亚洲不仅正在从一个虚弱的亚洲转变为强大的亚洲,而且还正在从一个松散的亚洲转化为团结的亚洲。从东亚金融合作的进程来看,亚洲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从与历史的联系来看,它继承了“清迈倡议”的一部分职能,另一方面,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有可能成为亚洲货币基金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2.
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政府本身利益的分析,论文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各个行政主体间由于利益不协调的一些表现,通过博弈论分析了利益不协调的原因,进而提出通过改革区域财税体制、改革区域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区域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3.
支配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基本原理是“角色原理”。这是一种与“单位平等原理”不同的国际秩序原理,它源于核心行为体亲属集团内角色的自然差别,对行为体行为的评价基于对角色的预期。适用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个圈子中的三种文化,即“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也同样作用于国际行为体之间。与“单位平等原理”相比,“角色原理”对行为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并且内化这种原理基本不触及行为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天下”国际秩序及其原理得以高度内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4.
东亚的经济合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以1967年8月东盟成立为启动标志,到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的30年间一直进展缓慢,并以东盟单一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5.
东亚意识与东亚秩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意识的内涵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利益观念.东亚意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我们性"的认同和东亚意识的社会化.未来东亚社会秩序的构建根本上取决于东亚意识的社会化程度、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东亚认同还处于萌芽状态,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清算意识"还很缺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将在东亚长期存在.因此,可以预见,东亚意识的社会化将会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新的东亚社会秩序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但是一个高度认同,以中日关系、东北亚和东南亚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的东亚社会秩序将会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因此,东亚国家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与中日韩之间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10+3"东亚领导人会议机制的建立,使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得到了积极推动。然而迄今为止,涵盖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东亚合作模式只能在基本遵循东盟方式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与创新,即坚持"10+3"机制这个主渠道与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这应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7.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明显。于1 997年起步的东亚经济合作,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进程难以令各方满意。本文试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着重分析影响东亚合作进程的政治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并展望其前景。一、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因素阐述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并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合作为各国政治目的服务已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这同时使我们关注各国内部及各国间的…  相似文献   
118.
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并未从本质上改变美国的东亚战略,改变的只是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对东亚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多边合作方面,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加入东亚峰会的行动,实际上解构了东亚合作进程,大幅降低了东亚合作的前进动力;在双边合作方面,美国充分利用东亚安全关系中的裂痕,加强与东亚盟国和合作伙伴的军事关系。这些策略有效地实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即防止东亚一体化深入发展,限制东亚大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持美国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19.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田几多郎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历史课题,即"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西田的世界观是以东亚为视角、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观,其目的是将"八纮为宇"的"皇道精神"发挥于世界。在日本政府已经确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洲战略之后,西田提出"东亚共荣圈"理念,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文化观角度解读并深化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西田的"东亚共荣圈"中包含浓厚的日本历史特殊性和日本民族优越论的倾向,与军部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20.
张礼恒 《当代韩国》2013,(3):121-123
19世纪60~90年代的朝鲜半岛局势始终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外历史学家对这一时期发生的外交活动更是倾注了无穷的心血,出版、发表过的学术论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将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研究比作一项建筑工程的话,大凡有过史学研究经历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平地盖房容易,高空建楼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