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6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16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正198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悄然出现在中苏边境的黑龙江边。这条界江的两边,已然对峙了20多年。在中苏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是唯一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胡耀邦视察黑河时,黑河的同志告诉他,五六十年代,两座城市的情况差不多,差距是60年代以后拉开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政府增加投资,把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做摆在中国面前的"橱窗"来建设。而我们,一方面是"文革"动乱耽误了,另一方面是担心中苏两国会打仗,总觉得一旦  相似文献   
62.
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雅尔塔格局,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大国政治、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曾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逐步突破和摆脱雅尔塔格局的影响,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这一格局的最终解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倡导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3.
徐焰 《法制博览》2011,(11):63-65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64.
注释体例     
正(一)中文注释首次注释时,中文文献的标注次序为:作(编)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引用同一中文文献时,则仅标注作(编)者、文献名、页码即可。互联网资料应注明作者、文献名、首次发表时间,提供的网址应完整,如果属于动态链接,则注明网站名称即可。1.专著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相似文献   
65.
《世纪桥》2012,(14):24-24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同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问题,并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在这以前,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份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  相似文献   
66.
冯锡刚 《同舟共进》2014,(12):57-63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毛泽东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有着精细的考量。有时看似矛盾的表象,其实有一以贯之的内核。本文要谈的,是毛泽东在1960年代生日的不同做派。 1960—1962:"秋风万里芙蓉国" 以"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数计,1960年可能是最困难的年头。雪上加霜,7月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国家关系破裂。  相似文献   
67.
李敏捷 《学理论》2012,(21):11-12
中苏两国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中苏同盟关系,两国相互协商,相互支持,扩大了中苏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地位。然而,这种友好同盟并没有长久的维持下去,中苏两国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便频繁显现,关系逐步走向恶化。其中中苏两国的国内政策的矛盾,成为其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使两国关系渐行渐远,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68.
在中苏两党论战如火如荼的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取代了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完成了苏共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局的变化,为中苏双方寻求改善两党、两国关系提供了机遇。双方以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为契机,在莫斯科举行会谈,但由于双方的观点差异太大,最终没有能实现中苏和解的初衷,相反两党走向了对抗。这主要是因为中苏双方在此机遇面前都没有能够放弃各自所坚持的原则等而重新走上论战的征途。  相似文献   
69.
叶政 《唯实》2012,(6):9-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中苏论战干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在意识形态建设方法上强化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加速其呈现出正误交替并行的发展趋向。这场论战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逻辑的认知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0.
佟玉春  舒云 《党史博览》2012,(10):44-46
山海关机场原来是海军航空兵学校,1969年珍宝岛战斗后,中苏关系紧张到极点。整个东北包括山海关机场再也不能背靠苏联老大哥的“沙发”了。于是。1969年5月,山海关机场的海校搬走,归属海军航空兵某师建制。我被任命为山海关场站参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