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6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2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2篇
法律   159篇
中国共产党   506篇
中国政治   767篇
政治理论   210篇
综合类   2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41.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10,(10):32-36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与作家交往比较集中的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通过个别交谈、小型座谈会、书信来往等形式,结交了许多位作家,草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42.
种海峰 《长白学刊》2010,(5):146-150
目前学术界对于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中突原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层原因上,很少去追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因如此,就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目前的全球交往格局为何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为何主要是西方“化”非西方而不是相反?为何非西方文化整体上陷于被动应时的不利状态?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是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充分表现,西方式“现代性”的扩散是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当代的全球文化冲突其实质是西方“现代性”对非西方“前现代性”的冲击。因此,对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冲突深层原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3.
244.
初论建构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变革时代总会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风生水起,物换景移。30年来,随着中国外交实践与经验的不断累积,并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之重大变革,中国的学术理论界一直在努力作出理论回应,尝试着理论创新与知识变革。今天,非洲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拓展的新边疆,成为理论创新的新天地。从一个更长远的未来——中国发展进程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变动的大背景来看,非洲研究这一学术新边疆之探测与开垦,对中国学术现代品质之锻造——诸如全球视野之拓展,世界情怀之建构,主体意识之觉醒,中国特色之形成,等等,都可能具有某种重要的引领与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245.
张浚 《外交评论》2010,27(5):20-34
外援是一种跨国的财政转移支付,这种性质决定了外援是一种跨国的国家干预行为,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将援助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态延伸至境外的重要工具。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援助的杠杆作用,为援助附加各种条件来实现其政策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内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因此,中国的援助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及前苏联援助不同的一些特色,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即为其中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的援助在非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援助实践体现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以及新型的、不同于新/老殖民主义的国家间关系。  相似文献   
246.
陈英 《研究生法学》2010,25(4):1-2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元理论,为解释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调控体系之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取社会本位的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交往互动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法规范之形成的建构性意义。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调控作用。并结合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讨论了建构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法体系”对形成健康平衡的社会秩序调控系统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交往互动行为和生活世界是哈氏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并结合案例,通过分析哈氏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对建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进行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讨论了建立在交往理性之上的“EI常生活中的法”之形成与发展过程。首先,通过考察日常生活中的法与“活法”的区别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法”定义为:在交往行动中产生,经由主体一致性同意而形成对彼此行为之稳定性预期,从而约束主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范意义的行为准则。随后,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社会模拟理论”,分析了随着交往及交往扩大化,“日常生活中的法”吸收整合其他一般行为规范而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的组成部分及其内部效力层级的划分。通过阐释“日常生活中的法”与“生活中的微观法律”、道德以及习惯法之间的关联性,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内部的效力层级划分及其运行、制裁机制呈现出来。同时指出,生活中的微观法律、社会道德规范和习惯法因为形成与运作方式的差别,其效力等级呈逐步递增状态。最后,本文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困境出发,指出转型中国社会,同样遇到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法体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只有充分恢复交往理性,重视法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才能建构起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健康平衡的社会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247.
《天津支部生活》2010,(7):32-33
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天津对口援建、对外交往任务的不断增多,有这样一批海河儿女,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也远离都市和舒适的生活,为了第二故乡的建设,奋战在祖国各地,用智慧和汗水为天津争了光。他们。是我们天津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248.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孝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孝道研究更是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前沿课题。根植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孝道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已失去其原有的活力,顺应现代社会的转型之势,传统孝道从封闭走向开放,构建一种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249.
贵州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是贵州省政府职能部门和中共贵州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相似文献   
250.
《观察与思考》2008,(18):10-10
9月7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上发表演讲,并受权宣布促进两岸交往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