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他在 书房里转一圈,说要练书法。“卧室不是有书桌吗?”她纳闷。“卧室就是卧室,不适合写大字,我想买一块旧门板,做两个支架,搭在 书房窗户旁边。平时,上面放个电脑,摆一个花瓶,我离你不能太近,太近相互影响。写完一张大字或看电脑累了,抬眼望望窗外的桂花树、樱花树、梨花树……”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已故历史学家高华先生国内第一手材料、历史大家的独特视角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我们带进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后的继续革命洪流中被遗忘或者被拒绝记忆的角落。 相似文献
13.
《公天下》吴稼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本书是学者吴稼祥的政治史学作品,论及中国4000年政治史,其论述核心是多中心治理,亦称制度化分权。其基本假设是,只有多中心治理,大规模政治体才能兼得活力与稳定;单中心规模政治体,在霸权铁律下,必然陷入专制——扩张相互强化的循环。 相似文献
14.
《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经历多年的意识形态强化和政治话语涂抹,辛亥革命前后,从晚清到民国初时,这段原本精彩纷呈的历史,被赋予了苍白虚弱的单一定义。张鸣对近代史的研究,向来以去脸谱化、去符号化为长项,追求历史的真相,永远是研究历史的首要之义。在复杂的人性和变迁的社会中,或为英雄,或为恶人,其实多是被时局和后人制造出来的,出于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美】彼得·海勒斯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作者是《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中文名何伟。此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首先自叙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 相似文献
16.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陈柔缙文梁旅珠图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本书还原日据时期的台湾世相人情,从政治、文化、经济,一直到饮食、建筑等细枝末节。台湾人对日本人是又恨又爱,其生活残痕也一直绵延在现今的生活中。多数人的生活,并非波澜壮阔,他们需要应付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记忆深处,有的尽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件衣服在风中飘曳的绰绰姿态,火车上日式便当的清甜爽口,味精从日本传到台湾后受追捧导致山寨产品辈出,这般微小的细节,都让人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7.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雷颐对晚清历史的解读,为辛亥百年的史学研究增添了一份贡献。这次是专门梳理,专题性成册,只可惜多数文章已经散见于之前的种种著作,如《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书。 相似文献
18.
《三十三年之梦》[日]宫崎寅藏著林启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作者为明治大正年间的日本浪人和大亚洲主义者。惠州起义失败后,他在经济拮据、心境愤怨的情况下回忆前半生经历。前半部叙述了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经过,他的大陆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以及早年在南洋、泰国等地的移民活动。后半部详细记录了他与中国革命活动的关系和经历,主要包括他如何结识孙中山和投身中 相似文献
19.
我在少年时便酷爱读书,并编织着一个个美好的梦。1966年我在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文革”的爆发打破了我上大学的梦,1968年10月我被分配到一家铸钢厂当切割工。其时,社会上不少好书被“四人帮”查禁了,记得在1970年代初的一次野营拉练休息时,我随意从师弟手中拿来一本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看了几页,孰料闯了大祸,被人告发“看黄色小说”,加入共青团时还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要我说清楚。 相似文献
20.
爱读书的我,从小有一个愿望,拥有属于自己的 书房,珍藏自己心爱的书籍,但对于一个80年代初出生的农村娃儿来说,这也只能是埋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