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6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8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120篇
中国政治   242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地区间制度框架协定的不断搭建,拉美与亚太地区间经济交往日益加深,亚太地区已成为拉美地区最具活力的经贸合作伙伴。在美国主导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和东盟着力倡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区逐步取得进展的背景下,拉美国家对亚太地区日趋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受到广泛关注,以重点参与、积极推进的态度开展地区间合作,其中墨西哥、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等太平洋东岸拉美国家表现尤其突出。拉美次区域合作机制太平洋联盟则普遍被视为成员国融入亚太的重要平台。考虑到当前中拉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拉美国家对待亚太经贸合作的这一立场与态度,有助于中国在推动拉美地区与亚太地区的地区间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顾静 《当代世界》2014,(3):64-66
<正>自2009年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政府的核心关切逐步由"反恐"转变为"重振经济"。冷战后经济增长强劲、最具活力的亚太地区上升为美国全球战略新的重心。美国的亚太战略相应出现大调整,即美国着手将其二战后构建的轮毂型(hub and spokes)亚太双边同盟体系  相似文献   
53.
自2010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展开各方面新的部署,美国的举措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和地区格局影响重大。本文分析了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亚太地区局势产生的影响,提出亚太地区正面临战争与和平、独赢与普赢、猜忌与互信的抉择。文章探讨了亚太新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认为两岸难以超然于亚太新格局,两岸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但在亚太地区新的矛盾冲突中,两岸可以从新的视角谋求共同出路。  相似文献   
54.
在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保持"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性并作出相应调整是其重要的外交政策特点,其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缘战略进行新调整;继续运用综合性手段全方位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但受美国国力下降、国内因素和国际热点牵扯美国注意力等因素的制约,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受到影响。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继续"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的依然是试图通过塑造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亚太秩序来重振和扩展美国的霸权。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亚太局势和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2008年以来的朝鲜半岛局势,为总结归纳冷战后20多年来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实为由六大类问题构成的所谓"朝鲜半岛问题"的综合性表现。其中,有关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问题,对于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具有首要的意义。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和周边大国构成的国际关系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性联系。因而,这些国家周期性的国内政治变化和政策调整,以及对朝鲜半岛的长远战略目标和诉求,使得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演变表现出周期性和连锁性特征。尽管2013年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但由于朝鲜半岛问题的基本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朝鲜半岛局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未来两到三年内,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仍将继续显现。  相似文献   
56.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密切相关,其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巴以冲突的重要外因,反恐利益则是其中东政策变化的主要根据。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反恐行动新的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57.
奥巴马“阿富巴”新战略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阿富汗动荡局势长期化和塔利班势力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日益坐大的趋势,及出于美国南亚战略的深层次考虑,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阿富巴”新战略。新战略的核心是,逐渐向阿富汗增兵强力打击恐怖势力以帮助阿富汗军警承担本国安全责任;强化阿富汗政权建设,以铲除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生存的社会基础。然而,阿巴边境的反恐行动能否奏效、阿富汗各级政权能否承担起责任以及南亚地区周边大国利益是否会碰撞,都是对奥巴马新战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8.
在京部分专家学者谈“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及对我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2月8日,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及对我影响”研讨会,邀请在京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9.
郑汕  刘利勤 《和平与发展》2012,(2):15-21,70
美国"重返亚洲"是美国"焦虑时代"的"应急反应",随着美国对亚太事务的深度介入,这种"应急反应"已转变成为美国完整的"亚太战略"。从地缘政治考量,美国的亚太战略是以巩固亚太传统的盟友关系为基础,以化解中印崛起带来不确定变量为重点,以插手热点敏感问题为手段,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战略的体现。"围堵中国"只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可利用美国亚太战略的空间错位,强化共同利益纽带,巩固周边安全格局,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0.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起双边联盟体系,但近年来对于加强多边安全合作更为积极。美国近几届政府在亚太安全战略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从奥巴马政府到拜登政府都在推动双边合作转向多边合作,而为何发生这一转变值得探讨。美国在权力优势明显时,倾向于采取双边合作;当美国权力优势缩小时,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其安全合作形式是接近于联盟还是相对松散的安全合作,则取决于外部威胁性质和内部分歧大小。美国亚太安全合作形式的调整取决于中美实力差距、外部威胁变化和成员国分歧,多边形式可以更大范围地进行国际动员,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拥有稳固的合作基础、灵活的多边形式和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美国调动战略资源和联合应对共同关注的威胁。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增强了美国的安全动员能力,冲击了亚太地区秩序,给中国带来较大的安全压力。但不同合作机制也面临合作程度不一、成员战略分歧和合作议题分散的影响,合作进程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