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潘晓云 《乡音》2012,(8):32-33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促进了世界基因科学的快速发展,基因与基因组医学正在成为医疗实践的基础和医学最前沿的先锋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不仅代表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革命,还将对整个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给人类未来带来灿烂的远景。中国基因之父、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首席顾问谈家桢院士为此提出"探索基因奥秘,把握...  相似文献   
12.
博采集     
“三个代表”提出的国际背景,知识经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中国企业尚存四大差距,生命科学伟大工程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  相似文献   
13.
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构造进行的最深入的探究。其核心内容是构建DNA序列图,解读人类的遗传信息。10年前,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诞生并被公布.堪称遗传学研究的一座丰碑。无数科学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是更远的风景。基因研究.到底能带我们走多远?  相似文献   
14.
齐延平 《人权》2013,(3):41-43
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发表,成为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重要里程碑。雄心勃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一起,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与前两个计划不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重点从制造原子弹和探索外太空转向了探  相似文献   
15.
洪闻 《时事报告》2013,(6):54-54
人类能上天入地,大到星系,小到原子,目前都能观测得到,可是对我们自己的大脑却知之甚少。这一状况有可能在未来10年取得突破性改观。4月2日,美国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人脑科研计划——脑计划。什么是脑计划?用奥巴马的话说,就是希望和人类基因  相似文献   
16.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标志的基因科技正在迅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也已投入临床应用.但基因科技的负面社会影响也随之产生欧美等国在保险市场、就业市场等领域,出现了保险公司和雇主要求投保人或申请人提供基因信息,并对那些具有基因缺陷、有可能在未来患上疾病的投保人或申请人提高保费、拒绝承保或不予录用的现象,被称之为"基因歧视".虽然"基因歧视"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相应的立法不断出现,但与"基因歧视"有关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尚未得到研究和解决.本文提出应当对"基因歧视"的概念、法律应当禁止的"基因歧视"的范围、构成"歧视"的行为性质、立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等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为立法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7.
王迁 《科技与法律》2003,(4):67-69,79
"基因歧视"并不是指一切以基因状况为根据的歧视,而是指根据一个人的基因状况预示他在未来可能患上某种疾病或其他状况这一信息而对他进行的歧视,即根据"基因倾向性"而进行的歧视.由于"基因歧视"这一术语译自英语,而英语中的"歧视"同时具有中性和贬义两种含义,因此在汉语中要谨慎使用"基因歧视"一词.它只应用于描述不公平、不合理的根据"基因倾向性"进行的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行政与法制》2000,(9):32-32
刘银良在《法学》2000年第6期撰文论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法律问题。1.如何保护人类基因组计划成果的问题。这涉及到DNA序列的可专利性问题、DNA数据库的保护问题等。2.基于基因缺陷而造成的“遗传歧视”(亦称“基因歧视”)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制止劳动单位(雇主)或保险公司因某些基因缺陷而拒绝雇佣此缺陷基因携带者或拒绝为之提供保险的问题。3.与上述遗传歧视有关,对缺陷基因的遗传普查和相应的基因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9.
1日 印尼国会以393∶4的压倒多数票通过特别委员会关于瓦希德总统涉嫌贪污的调查报告,并向他发出警告备忘录,要求他在4个月内就此作出解释,然后移交检察机关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对他进行弹劾。 3日 第37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3-4日召开。会议有两大议题:一是美国布什政府力主布署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一是欧盟国家决定加速“欧洲防务支柱”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传统反歧视法判断一项"区别对待"行为是否构成"歧视",首先需要借助道德判断标准.如果"区别对待"是基于对他人人品、能力、生理等特点的错误判断,或出于不道德目的,以及会导致严重社会后果,将被道德观念认为是"歧视".此外,传统反歧视法还有特定的法律判断标准那些合乎道德准则,但却不成比例地伤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区别对待"被法律定为非法"间接歧视";相反,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成员优先提供受教育、就业等机会的"反向歧视"则被定为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