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55篇
工人农民   47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8篇
法律   323篇
中国共产党   588篇
中国政治   811篇
政治理论   174篇
综合类   2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的核心观点。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于"人在情境中"这一概念的诠释不同,选取了社会工作广泛使用的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分别从人的层面、环境层次、人与环境关系层面将两个理论做对应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2.
如果评选20世纪中国最优美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毫无争议会入选.这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是一代歌王王洛宾27岁时.在青海湖美丽的金银滩上一次邂逅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3.
正2014年11月6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民警、二级英模于尚清因病逝世。第二天,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焕宁惊悉于尚清同志逝世的消息后专门作出批示:"他不仅是视死如归的英雄,还是为周边群众扶危济困的善人。谨向于尚  相似文献   
144.
冯润宇 《学理论》2013,(32):21-22
"政在得人"思想是对我国古代盛世"贞观之治"政治成就的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重人"的理念,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非常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有一天,我的学生们在教学群里分享一款手环——据说是一次心理健康活动的赠品,旨在提倡大家戴上手环后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养成基于心理学基础的不抱怨的好习惯。面对这种似乎挺有理论支撑的观点,我最先想到的问题竟然是:漫长而琐碎的生活中,坚持认同,从不抱怨,这样真的好吗?首先我得说,我做不到。  相似文献   
146.
《外交评论》2017,(3):77-108
中国是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形成过程中持久和最重要的"他者"。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亚洲首次出现两强格局。在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导下,日本分别建构了中国的"安全关切"、"安全威胁"和"敌人"意象,并通过"去中国化"和"污名化"中国,完成了自身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进而将其战略化为重要的国际博弈工具。日本海洋国家身份及其战略化,是日本对自身身份与道路的自主选择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号化的国际政治斗争话语。随着中日海上力量的共同崛起及其战略的"海洋转向",中日海洋竞争将会加剧,也预示着中日海洋战略将会相互观照和塑造。  相似文献   
147.
陈南雁 《德国研究》2006,21(2):36-42
二战后西欧各国基于各自独特的历史、现实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移民政策经历了从宽松到严紧,再到宽严结合的过程。欧洲层面上的移民政策则受国家主权和超国家因素这对矛盾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成员国各自为政到相互协调,再到进一步一体化的过程。其间欧盟国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国如德国,对欧洲移民政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在国统区的胡风,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曾和鲁迅等人配合,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斗争.1936年他与鲁迅、冯雪峰等共同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他的文艺思想的著名观点是"到处都有生活"、"写真实"和"主观战斗精神".这些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思想是有区别的.因此,他同左翼文艺家发生过冲突.  相似文献   
149.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在建立人类本体论。马克思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性,强调人类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海德格尔以此在为出发点,通过现身情态的领悟建立了基础本体论,并阐释此在的共在性和历史性。他的思想带有一种原始本真的东西,有悲观论的倾向,但在此在的历史中又强调扎根在未来,赋予此在一定的超越性。尽管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但他们都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人和世界的问题,把两者作一比较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0.
虞昊 《理论月刊》2022,(12):152-160
晚近关于元宇宙的讨论热度极高。在拉康主义开启的分析性视角中,此种“元宇宙热”始于一种越出符号秩序的死亡驱力,这意味着元宇宙的“崇高化”。进而,从现代性与互联网两个层面的“上帝之死”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在现代性宣告“上帝之死”后,上帝无法再作为大他者之具身为人提供神学安慰,迈向元宇宙实乃人在自身“崇高化”过程中的“创世”冲动与自我确证。在赛博空间中,“不存在上帝,一切都不被允许”,但这一退却的“上帝”将在元宇宙中以数字大他者的面目返场,人因此倾向于下降为数字“白痴”。这样一来,迈向元宇宙的行为可能是一次“造神”而非“创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