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5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2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135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李白是喝葡萄酒的--这命题初听新鲜,仔细琢磨却不无道理.李白出生于唐代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以洋人之身喝洋酒,岂不是顺理成章?再说李白的诗里也不乏描述,<对酒>中即云:"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62.
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伊拉克国内原有政治格局被打破,出现权力真空.伊拉克教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和利益重新分配中各派争夺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简单的政治权力和利益之争,更不是孤立事件;伊拉克教派冲突的背后是一场在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出现意识形态的分化、分裂,乃至冲突等社会转型初期混乱和动荡的大背景下,境内外各种政治力量和宗教势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之间为夺取地区政治、宗教文化影响力及话语权的博弈.这场搏弈不仅影响伊拉克局势及政治进程走向,而且成为影响中东地区稳定、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利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于时语 《南风窗》2008,(8):88-89
美国对穆斯林世界外交政策的基本悖论,是那些在"政权更易"后扶立的亲西方代理人既无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崇高精神,又缺乏严格的宗教信仰和道德约束,唯一剩下的"信仰"只是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由此导致其国内从上到下的全面腐败和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64.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法域,古老的习惯法、古代中国法、伊斯兰法、印度法在这一地区混合,其情形十分复杂、混乱。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中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文明的轴心,中国古代法对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产生了普遍、深远的影响,但越南、新加坡等国受古代中华法系的影响要大一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及菲律宾南部地区则受伊斯兰法的影响较大;三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印度的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则受印度法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5.
伊斯兰"中道"思想贯穿于《古兰经》始终,其内涵丰富,有中正和谐等,利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深入剖析解读《古兰经》中的"文本中道"与穆斯林之日常的衣食住行、自身修养及宇宙观方面所体现的"实践中道"思想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为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6.
<正>11月24日,土耳其击落一架正在叙利亚执行空袭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任务的俄罗斯战斗机,引起土俄关系空前紧张。俄罗斯总统普京谴责土行动犹如从背后捅刀,充当恐怖主义的帮凶,并将严重影响土俄关系。土俄关系的恶化是土耳其外交面临的一个新的重  相似文献   
67.
南方朔 《南风窗》2010,(1):102-102
<正>人们常说官大学问大,这并不是大官真的就比较有学问,而是大官处于更优势的知识权力位置,话语权在他们的那一边,他们谈起话来没有学问都变成了有学问。而这种现象不仅如此而已,不同的文化体、国家、社会、男女性别间亦莫不如此。对  相似文献   
68.
文章以甘肃省为例,考察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职业和学业发展状况,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宗教职业教育特点,调查了教职人员的社会控制功能和社会分层与流动情况,评估了宗教职业者在社会治理方面对信教群众的影响。最后,从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伊斯兰教职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
晚清礼法之争时期,礼教派和法理派在驳斥对方或为自己辩护时,“认真对待风俗习惯”成为支撑各方观点的重要言说和本土资源。然而,此前历代政法实践长期存在移风易俗的传统,习惯在王朝固有治理模式中常被视作改造或排斥的对象。习惯在晚清礼法之争中凸显其重要性,主要原因是礼教派以新法不合风俗习惯作为反对法理派的重要“武器”。在具体言说中,礼教派以纲常伦理置换了风俗习惯的内涵。法理派则参照西方重视习惯的立法与法制传统,试图以地方习惯作为立法资源和对礼教派的回应,并主持推动了大规模的习惯调查。不过,争论的双方都认同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立法模式,因此,习惯在近代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70.
南方朔 《南风窗》2013,(5):91-91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的旅行家对文明的贡献并不一定比古代的学问家要少。旅行家打开了世人的眼界,扮演起文明沟通的桥梁角色。14世纪的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我是慕名已久,过年期间终于把他的《游记》找来阅读。他一生旅行近30年,旅途7.5万里,为马可·波罗的3倍。读他的游记,真是极有感触。古代的世界,人类的交往极为困难,有地理的阻隔,有途中的盗匪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