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1篇
世界政治   1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5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82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唐志超 《半月谈》2003,(19):73-75
9月12日,在美国等部分国家竭力推动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通过决议。限令伊朗在10月31日前全部公开其核计划,与该机构进行全面合作。允许核查人员不受限制地提取环境样本。对此,伊朗方面做出强烈反应,甚至扬言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联想到此前在伊拉克曾因核查引发一次次的危机。并最终导致美国发动了“倒萨战争”,人们不禁担心伊朗会不会成为伊拉克核查危机的“翻版”。  相似文献   
102.
5月28日至6月5日应我会邀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代表团一行10人访华。  相似文献   
103.
荣松 《半月谈》2003,(12):78-80
自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5月中旬认定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爆炸事件是躲藏在伊朗的“基地”分子所为,华盛顿与德黑兰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口舌战”,双方频频叫阵。五角大楼官员甚至扬言要对伊朗采取大规模军事打击来颠覆伊朗政权,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6月初则针锋相对地发出警告,美国对伊朗动武无异于“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104.
伊朗核问题自2004年以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风波不断,其集中反映了国际关系领域的诸多矛盾.伊朗要寻求自身的安全和追求地区大国地位,而美国则要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权威.本文将全面分析围绕伊朗核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解决前景.  相似文献   
105.
内贾德的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不过.回到2005年当选伊朗总统之前.除了德黑兰市民之外,不仅国际社会对他十分陌生.就连许多伊朗人对他也是了解甚少。因此,当这匹黑马在2005年击败赫赫有名的拉夫桑贾尼时.人们不禁惊呼:这位默默无闻的候选人登上伊朗总统宝座究竟凭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6.
吴成 《西亚非洲》2006,3(3):11-15
面对全球化和九一一事件带来的国际局势新变化,伊朗学者作出了积极反应。他们认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有更多新因素参与到了国际政治中,这些新因素要求新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取代传统规则。伊朗除加强本国综合国力外,还应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与大国,尤其是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多边合作中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是保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伊朗核问题是伊朗外交理论的实践。伊朗的核政策是伊朗的理性选择。伊朗希望借核问题达到结束美国单边主义,由主要国家参与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并在此机制下实现伊朗安全与世界和平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7.
去年2月23日,随着从我国北京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国际航班安全着陆,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西亚大国伊朗又新添了一支建设新军——中国国家一级施工企业重庆四川煤矿建设第九工程处(简称“川煤九处”)。  相似文献   
108.
范鸿达 《西亚非洲》2006,5(3):42-46
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美伊政府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罗斯福到卡特等美国历届政府都对伊朗给予了特别关注。在这一时期的美伊关系发展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双方接近的原始动力;冷战则是铸造美伊亲密关系的基本纽带。不过由于美伊战略目标的巨大差异和对对方需求的明显不同,美伊对双边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特别是随着冷战烈度的降低和巴列维地区霸权欲望的膨胀,两国高层间的分歧也逐步增多。此外,伊朗民众也不像政府那样认同美国,这直接反映在伊斯兰革命及其后伊朗强烈的反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9.
美伊核博弈的建构主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朗核危机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美国和伊朗双方在核问题上的激烈对抗和争斗,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作出了种种不同解释。本文借用建构主义的有关概念和原理来解读美伊在这场核危机中的博弈思维和心态,认为伊朗核危机产生的关键在于美伊对彼此的“敌人”角色认知和身份建构,进而揭示美伊20多年来长期敌视和对抗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伊朗核危机的根源、实质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0.
尹斌 《西亚非洲》2007,(5):30-35
欧盟与伊朗关系是后冷战时代中东地区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为了维护该地区的相对稳定和扩展自身的利益及影响力,欧盟对伊朗采取了不同于冷战后期(1979~1990年)的政策,逐步实施“以接触求转变”的政策。随着伊朗内政、外交的调整和中东地区形势的变动,该项政策在内容上经历了从“批评性对话”到“建设性对话”的转变,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式上凸显与美国不同的外交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