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2篇
世界政治   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95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133篇
中国政治   424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1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交流交往     
《两岸关系》2006,(6):72-72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举行台湾星云大师等100多位佛教人士参加论坛,台湾工商界川渝经贸考察团来蓉考察,全国台联组团到商丘市梁园区考察,  相似文献   
72.
3000年前中国先民冶炼出的精美青铜器、公元5—8世纪雕刻的美仑美奂的佛造石像、以及被英法联军劫走又重回祖国的清代皇宫国宝,这一切构成了在台湾举办的《來自北京保利博物館  圆明园重現台湾  石佛青铜珍藏展》的主要内容。来自大陆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20件(组)珍贵文物,自2001年12月22日至2002年3月21日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展出,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反响,前往观看者众多。这是大陆国有企业收藏的文物首次赴台展出,也是近一时期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文物展览活动,大大地推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73.
1937年秋,聂荣臻一一五师一部进入五台山,部队就驻扎在五台山寺庙里。五台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胜地之一。自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就开始建筑寺庙,经魏、北齐、隋、唐,至清末,屡经修建。到抗战爆发时五台山共有庙宇300多座。这些庙宇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前者住和尚,后者住喇嘛。和尚和喇嘛加起来有几千人。部队刚进入五台山的时候,路过一座大庙,12个乐师穿着黑色的袈裟,又是短箫,又是长笛,还有皮鼓、小锣,热烈欢迎大军进山。聂荣臻带领指战员合掌躬身,以礼相待。到五台山后,聂荣臻经常告诫下属要尊重宗教信仰,要把和尚、喇嘛当作中华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74.
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简论儒道释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自有其自由精神的儒家"入世的自由",道家"忘世的自由",佛教"出世的自由",以及三者会通的超越的自由精神.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5.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化愚民,弭边患”的政治目的,对西南边疆佛教尤为重视。受倡教政策的支配,明代贵州地方土司流官大肆兴建寺院,崇奉佛教。其具体表现是:一、在贵州大兴佛寺,遍及境内各府卫;二、热衷铸造佛钟,致使贵州历代宰官铸造佛钟之多,无有逾于明代者;三、向明朝历代帝王、太后请赐黔中寺名以及兴建皇家寺院。由是亦使明代贵州佛教出现繁盛景象。  相似文献   
76.
齐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曾产生了孔子等思想文化巨擘。魏晋南北朝时期,齐鲁士人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失序而沉寂,相反,他们在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仍卓有建树,为齐鲁之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7.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认识论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藏传佛教亦是如此。在其丰富的认识论领域内,分别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着具体的介绍和阐述,就两者的关系而论,他们认为认识的客体不仅仅只是外器世界,还包括认识主体人的意识性东西。就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两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78.
79.
成韵 《检察风云》2013,(5):16-17
几年前,在不少报刊上登载了有关官员"烧头香"(即新年第一炷香)的消息,文章提到凡天下有庙之处,都拥挤着一些官员,以钱或权谋得"烧头香"或"新年撞钟"的优先权。在我国有些省市,"烧头香"甚至成了权力、地位的比拼,公车远途,公费进香,位高者得"烧头香"特权。  相似文献   
80.
雍和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方,东邻古刹柏林寺,西与元代太学国子监相望,北邻地坛公园。是北京保存完好的著名古代建筑群。历史上,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皇帝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