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2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徐薇 《学习月刊》2014,(6):13-15
明代小说所描写的佛道之争不是小说作家个人头脑臆想的产物,而是千余年来中国历史上佛道之争的概括和浓缩。既有历史的悲惨庄严,又有文化的博大厚重: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2.
晚明浙东地区佛教尤其禅宗的兴盛,与阳明学的接引有莫大关系。作为阳明学人的周海门,是当时浙东地区士林的领袖,也是阳明学中接引和推动禅宗的关键。周海门与佛教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他与僧人在各方面的交涉。  相似文献   
83.
儒道佛的精义都可以由中来指代,在中国诠释文化原典不可离开中。未尝不可说中道是中国的软实力所在,但在根本上中是形而上层面的善而具价值属性,因而不可充当实力主义的辩护。儒道佛都是非中心的中道论者。中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种因时因地而移动的圆心。以政治为旨归的天地之中与古希腊探究宇宙秘密的中央火、宇宙中心等天文学概念迥别,但东西方民族的中道哲学却有很大共识,它们同为现代性反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4.
明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是东汉出台汉人出家禁令的直接动因。佛教在初传时期,为了避开禁佛令,消弭夷夏观念等对佛教的制约,在传教方向和方式上作了重大调整,从而促成了佛教在传入伊始即与中国广大士庶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并由此走上世俗化的道路。虽然这种世俗化的传播使得佛教在很长时间内淹没于中国本土信仰之中而不显,但是却对佛教在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佛教不仅因此在中国社会扎下了根,为在两晋之际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佛教信仰在后世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85.
李坤 《当代贵州》2014,(6):14-14
正自从去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三次现场直播石阡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六和三角宴·集体过大年"的盛况后,记者一直有一种去尧上的冲动。直到今年春节期间在石阡走访亲戚,才有机会一探尧上"六和文化"的究竟。尧上距离石阡县城30余公里,村庄300余人,坐落在石阡与施秉、镇远毗邻的佛顶山山麓。村庄四周群山苍翠,包溪河如同玉带萦回,典雅的干栏式仡佬族民居,古老的邓氏宗祠,幽深的石板巷子,朱红色的风雨桥,彰显"和"文化的六和三角宴,还有保存完好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仡佬木偶戏……  相似文献   
86.
<国学丛谭>是著名教授张文勋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系列论文新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有关儒道佛的思想文化的研究,下编是我国古代诗文论的研究.一些文章曾在相关博物上发表过,结集出版时又经作者进行了部分修订.  相似文献   
87.
中国文化的历史是儒佛道三家共同构成的。宋明理学是在与佛道两家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崛起的。作为理学奠基人的二程兄弟一方面对佛道两家的思想有一些借鉴,另一方面又坚定地站在儒家立场上与释老展开针锋相对的理论斗争,期望以此中兴儒学,重新树立起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88.
以敦煌本《首罗比丘经》为底本,通过梳理月光童子在佛道文献中的形象流变,来解释此经的佛道渊源。该经在吸收《法灭尽经》、《佛钵经》、《佛说申日经》等佛典要素的同时,也吸收了道经《太上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的一些因素。月光童子这一形象也发生了仙化。  相似文献   
89.
楠舟 《民主》2014,(2):39-41
<正>"这么美丽的地方,现在,只有你和我能看得到,而我的相片,把美丽带给了那些喜欢美而无法看到的人。"——李学亮壬辰年春夏之交,笔者在新疆文联大厦遇见从昆仑山摄影归来的李学亮,他皮肤黝黑,可以想见这次旅途的艰辛,可他依旧乐呵呵如弥勒佛一般。一位作家说,李学亮又到昆仑"摄魂"去了。  相似文献   
90.
裘缉木 《两岸关系》2014,(11):62-65
<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