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55篇
中国共产党   185篇
中国政治   244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的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一生中除少数时间从政外,几乎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主要做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教育,广招弟子,推动了文化教育下移的历史进程;二是在周游列国推行“道”受挫后,退而编纂古籍,对中国古代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整理和阐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系统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也”。孔子的儒学,在当时已被称为“世之显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相似文献   
272.
崔锐 《理论导刊》2007,(9):47-49
儒学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继承和弘扬儒学中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所蕴涵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3.
纪建文 《理论学刊》2006,(10):69-71
儒学的基础是对人情、人性的尊重,其两大核心是“仁”与“礼”。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制度化使其得以保存,但也使其遭遇磨损。今天当我们审视其与现代法治的关系时,发现儒学仍有存在的可能及必要:在立法层面,儒学可以以制度的形式进入市民社会;同时,作为人学,儒学不仅能通过对人的塑造而成为规则运行的辅佐,还能在国家法无法涉及的领域获得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274.
中国古代学校历史悠久,其教学内容体系也相当丰富。从西周官学的"六艺"到孔门私学的"六经",从汉代官学的《五经》到清代的《十三经注疏》,从蒙学教材到书院学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传统特色:以经典原著为主体,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其内容以人文教育为主,体现了儒家"德上艺下"的价值观。古代教材受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影响非常明显,与传统学术思想的变迁、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75.
黄河三角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文化底蕴与古老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既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序列,又有着厚重的儒学文化底蕴。孝道、仁德、和谐等儒学文化的核心内涵,构成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基调与人文主线。  相似文献   
276.
《新东方》2016,(5)
近年来在山东、河南、北京等地推行的乡村儒学实验,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来重建失范的乡村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联系现代性理论,从大众儒学,或者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观照乡村儒学现象,或可以发现儒学复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77.
作为宗法农耕社会的政治观念,儒学一方面提出了为民谋利的理性原则,另一方面则继承了传统的君主制度,把为民谋利的权力交给了君主,造成了民众政治主体性的丧失,也不断地改变儒学的现实政治品格。政治主体的丧失,使儒学过分屈从于政治而丧失了活力,同时也因为君主政治的不稳定而引发了对儒学的认同危机。但是,儒学为民谋利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儒学能够自省,走出危机,儒学又重新被统治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278.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华 《学习论坛》2006,22(10):58-62
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从"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出发,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研究提供一种立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视域.基于对儒学史的变化因子的分析,儒学史分别经历了三种形态"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形上学形态"和"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现代新儒学既不是独立的新形态,也不是"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这便是儒学发展"三期说".  相似文献   
279.
“内圣外王”与先期儒学发展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他的圣王理想的追求,他认为领袖群伦应兼具"圣"与"王"的双重资格.儒学与君主专制的互限互依,它既是儒学发展的张力,又是儒学获得永久活力的限制,使儒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君主专制的阴影.  相似文献   
280.
何蕴琪 《南风窗》2014,(20):14-14
<正>9月9日,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去世。汤一介在1980年代创办和主持的中国文化书院,将一批德高望重的学人如粱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等汇聚在一起,对传统文化经历"文革"后重新接续传播功不可没。今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北大人文学院。和87岁的汤一介先生"促膝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