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20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59篇
各国政治   180篇
工人农民   122篇
世界政治   4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0篇
法律   3892篇
中国共产党   3360篇
中国政治   6402篇
政治理论   2288篇
综合类   269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1633篇
  2013年   1714篇
  2012年   1792篇
  2011年   1866篇
  2010年   1588篇
  2009年   1590篇
  2008年   1648篇
  2007年   1289篇
  2006年   1155篇
  2005年   916篇
  2004年   821篇
  2003年   484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982.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启  肖竞 《理论导刊》2006,(7):10-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几经变迁,目前存在着供给主体错位、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扭曲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其中,以中央、省级供给主体为主导,以县乡及农村社区供给主体为支撑,以农村合作组织与非赢利部门为依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983.
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是涉及到国家层面战略设计和资源效率的重大问题。在现实主 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下,公共外交从提出至今多被当作国家追求权力和安全过程中一种直接 或间接的工具。后兴起的建构主义视角给公共外交以全新的概念。新公共外交将国家身份作为界 定国家利益的前提,强调国际社会中的观念互动和共识达成。借鉴多轨外交理论体系,新公共外交 形成了多元行为主体间独特的精神统摄和联动关系。在“实现世界和谐”的核心主张下,新公共外 交超越意识形态冲突而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84.
集体行动的难题与制衡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宗友 《国际观察》2003,24(4):21-27
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对霸权国或霸权觊觎者的制衡常常是低效的,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借助集体行动的理论,试图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通过对中国战国时期六国抗秦战争、拿破仑战争以及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考察,文章指出,国家间的猜忌与不信任、公共物品本身的属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张力等一系列集体行动本身所固有的困境,是造成反霸失败或低效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85.
近年来,随着地区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地区政治研究的兴起,地区公共产品理论已在地区主义发展的实践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解释力。一般而言,水平较低、进展缓慢的地区合作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该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引起,东盟即是如此。作为一个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地区组织和一个处于发展与建构中的一体化进程,在其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存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并明显地制约了其地区合作进程的发展。东盟要想实现《东盟宪章》提出的目标,在共同体建设中加强合作,推进地区认同和制度化建设,从而增加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缓解供给不足的困境是东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86.
论中国第二次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安良 《理论探讨》2006,(2):149-151
中国改革的第二次转型,即由经济建设转向制度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种公共领域的再建构。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意识变浓,不断寻找机会进入政治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影响政治决策。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最重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个人政治参与或非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变为以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其以社团组织的成立、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民间思想库的建立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意机构发表意见或直接与行政部门谈判。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给社会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7.
网络公共领域成为共同生产的场景之一,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政府与民众在网络公共领域之中的共同生产.既有研究中的同质化视角使得学界赋予网络舆论以及政府的反应存在迥然不同的观点.为了明晰网络舆论议题是否能够促成共同生产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将网络舆论划分为相依性议题与相驳性议题,将政府对于舆论的反应按照层级划分为地方政...  相似文献   
988.
周少岐 《岭南学刊》2006,23(1):60-64
价值的本质上的规定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而非使用价值;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但不等于有用的具体的劳动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绝不是什么生产力价值论;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二者划等号;资本生产力是马克思曾批判过的观点,并非是马克思的命题。  相似文献   
989.
知识产权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产权在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法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发达国家要求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 ,发展中国家对此要求则相对宽松。由于历史的原因 ,发达国家应当在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辅助发展中国家 ,提高其发展能力。为实现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应在知识产权领域要求共同而有差别的待遇 ;在实践中 ,应当以TRIPS协定谈判和执行的历史为鉴 ,紧密团结 ,通力合作 ,争取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制  相似文献   
990.
中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杰 《行政与法》2004,4(10):19-21
“公共性”是一个分析现代政府活动性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探讨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这种特定环境与制度下的内涵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根本理念层面、道德层面和政治过程层面来解释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容,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定位———公众满意,国家公务员的公共行政道德责任建设及公民参与对“公共性”实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