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62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许长礼 《共产党人》2013,(16):42-43
历史上西大滩让人望而生畏,但却是动物的天堂。一望无际的戈壁和红柳滩、蒿草滩,遇上北风卷地北草折的季节,擦上一根"洋火",风高夜黑一条龙,哔哔噜噜要烧上好多天。野狼嚎叫,黄羊奔跑,猪獾流窜——这些都是家常便饭。黄羊,学名叫中华对角羚。如今在我国只有青海等地还能寻到它们的踪迹。那时西大滩可是黄羊的天堂。据老人讲,清晨和黄昏的黄羊最容易齐群,("齐群"就是一大群羊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22.
每年的5月,团部街道两旁高大的槐树上就开满了一串串、一簇簇白色的槐花,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花点缀在茂密的绿叶间,白得耀眼,繁得热闹,花香氤氲缭绕,缓缓地穿云涉水而来,在人们的指尖低缓迂回,花香丝丝缕缕沁人心脾,惹人陶醉。花香充满了白天,也甜透了夜晚,整个团部新镇都沉浸在  相似文献   
23.
沈虹光 《世纪行》2013,(6):28-29
"戏子无音客无本",万保英有唱戏的本钱,嗓子漂亮,不温,嘎嘣脆,冬天的萝卜赛鸭梨,久唱不衰。嗓子好,有观众缘,登台就自信,放得开,小花旦、刀马旦、青衣、老旦、彩旦,都来,很能出彩。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出挺著名的现代戏《社长的女儿》,是评剧,随县剧团移植了,戏中的反派人物叫老狐狸,就是万保英演的。她说自己"眼放绿光",相当反派的。  相似文献   
24.
作为对一定时期生活的原始记录,日记是一种珍贵的史料,农民日记因其少见而弥显珍贵。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侯永禄的日记《农民日记》便是这堪称“珍稀”的农民日记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25.
楚言 《廉政瞭望》2012,(19):47-47
网上不时有青年提到,“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但不知拿什么充实自己”,这种状态并不少见。其实,青年的迷茫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国家的青年都曾遇到这种迷茫。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也曾集体迷茫过。嬉皮士、性解放等运动,都曾经被他们当做一种解决方案。只不过时间证明,这些方案都行不通。  相似文献   
26.
青海诺木洪农场是隶属于柴达木监狱的国有大型农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枸杞驯化种植工作,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发展、艰苦奋斗,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枸杞种植经验。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四个发展”、“生态立省”的战略指导下。诺木洪农场抢抓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枸杞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27.
农民摄影家程启明,自踏上摄影之路已有五十个年头了。要说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和渴望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1960年,年仅17岁的程启明随上海机械基础公司打桩队赴东北葫芦岛搞开发建设,凭着他天资聪颖,活泼朝气,不久就被抽调做工会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28.
学雷锋成为全国性的热潮并产生良好的效应,是在雷锋逝世不久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几十年过去了,而雷锋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依旧清晰如初。关于雷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和一张照片。一句话是他说他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照片是那张开怀笑着并露出几分天真的模样。  相似文献   
29.
赫鲁晓夫,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期间,他三次访华,与中国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对华友好的一面,也有结怨的一面.可以说,三次访华的曲折经历、是是非非,折射出建国后中苏两国一段特殊而又复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0.
低碳呼唤自行车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思  袁昌斌 《世纪行》2010,(3):46-46
<正>自行车是老家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交通工具,那个年代不少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一张美女推着自行车的画,给人十分潇洒的感觉。到了60年代区委书记才有一辆自行车、70年代末行政干部下乡都骑自行车,所以农村里有首儿歌叫做骑自行车的是快活人,地上走的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