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92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6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3篇
法律   309篇
中国共产党   626篇
中国政治   892篇
政治理论   420篇
综合类   519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96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352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由于北极海冰融化的加剧以及北极权益等争夺的日益激烈,北极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和亟须理论突破的新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学者积极参与到了这一具有重大实践需求问题的自主性研究,体现了学者对于北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基于目前关于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未形成,提出中国北极观的概念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北极观是指,以中国为视角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对于整体意义上的北极以及作为北极的某个部分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及观点。构建中国北极观的学理链,其研究范围、思维原则、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科学问题,以及由系统论延伸而来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形成中国北极观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82.
张卫 《群众》2020,(11):65-6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新的提法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只有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83.
一、建立政治共同体,凸显两岸统一性习近平指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九二共识"成为两岸探索尝试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前提基础,离开了这个"定海神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就不复存在,这是两岸双方展开政治交流磋商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84.
985.
作为新时代对外工作领域重大理论成果的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思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当前的中国放到成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二是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坚持对外工作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三是把握历史规律,着眼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既善于以史为鉴,总结反思,又勇于开拓创新,创造历史,是习近平外交思想重要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986.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场殊死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迅速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成功控制疫情,在抗疫实践中积累了中国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及时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提出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的中国方案,为抗疫国际合作、稳定全球经济秩序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力量。"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唯有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携手应对,积极推进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987.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需要从理论源头、历史演进、实践反思等维度对其进行前提性考查,构建包括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和生活话语等基本内容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框架,要从深耕文本、面向生活、协同研究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可行性路径。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将为中国学者提升学术自信以及在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话语主动权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988.
面对世情国情和民营经济自身的变化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和系统谋划,体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发展。其中"内在要素"和"自己人"是总灵魂总开关,从本质上讲就是党和政府从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和视阈看待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这种共同体的外延还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社会之间、民营企业内部、新老企业家之间,等等。学习领会这一重大理论政策,有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主题,进一步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与时俱进地探索共同体视阈下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发展的目标、思维、路径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89.
近年来,全球治理赤字问题困扰着世界。全球治理赤字主要源于现有治理范式的困境,建立在工具理性和霸权护持基础上的旧范式使得全球治理呈现效果不彰的状态。新兴国家逐渐走近全球治理舞台的中心将有助于全球治理范式的变革并为新型全球治理的路径探索注入活力。中国是全球治理转型中的重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的思想指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中国的全球治理需要坚持"全球共生主义"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双重推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的实践样板。"一带一路"将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和机制绩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层面助力新型全球治理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将为全球治理走向善治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90.
承担国际责任既是一国获得国际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该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作为外交的重要内容,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国际责任观,由此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先后经历了国际主义责任观下的斗争外交、新国际主义责任观下的合作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观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阶段。70年来的外交呈现出: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最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是中国外交的本质属性,胸怀天下是中国外交的情怀。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也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