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119篇
中国政治   9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曹力 《前进论坛》2008,(12):49-49
2007年3月,农工党员、瑞安市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陈谦跟随浙江省第5批援疆专业技术干部的队伍第一次来到戈壁——民丰县(古称尼雅)。该县是和田地区乃至全疆条件最为艰苦、气候最为恶劣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属五类边远艰苦地区。  相似文献   
272.
50多年前,王震将军率领10.5万名解放军进入新疆,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围和2000多公里的边境上,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在,这个兵团已在茫茫戈壁滩上建成176个中小城镇,开垦出1600万亩良田,占了新疆耕地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73.
王晓宏 《党政论坛》2008,(16):50-51
现象之一:涉密电脑上网泄密海湾战争期间,5个荷兰黑客,仅凭几个简单口令,如“核”、“武器”、“导弹”、“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就攻陷了34台上网的美军电脑,从而精确掌握了美军的具体布防、武器装备的种类,甚至“爱国者”导弹的战技指标和军舰在海湾地区的调动情况。  相似文献   
274.
作家郝贵平的散文集<塔克拉玛干叙说>通过对西部的壮丽河山和石油工人的工作、生活及精神世界的真实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沙漠铁军的奋斗画卷,讴歌了普通而伟大的石油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们的民族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深情礼赞.  相似文献   
275.
我们到沙漠村的时候,正值盛夏六月。布沙迪汗穿着美丽的红裙子,裹着艳丽的红纱巾,像一朵盎然的红玫瑰,盛开在沙漠村里。见到我们的时候,她露出了乡村女孩羞怯的笑。她可能还没意识到,她是个多么漂亮可爱的姑娘。那是新疆南部和田地区的一个沙漠村庄——和田县罕艾日克乡台特村。这里紧  相似文献   
276.
《天津支部生活》2008,(5):62-62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南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马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的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融,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于凋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一直以来,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看不到一点绿色。  相似文献   
277.
马亚栋 《实践》2008,(7):50-50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九曲黄河三面环抱,是一个典型的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278.
新疆罗布沙漠连绵而平缓的沙海 中,一个小沙包突兀而起,沙包上密集 直立着如同死胡杨般的木杆。这就是西 域探险史中最神秘的古墓--小河墓 地,这里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至今 未解的墓葬形式。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首 次发现了这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 葬,并将其记录在《新疆考古记》和《考 古探险手记》中。科考学者们通过贝格  相似文献   
279.
现任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研究所所长的闫德仁,1963年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干枯的西辽河遮天闭日的沙尘,曾给在科尔沁沙区长大的闫德仁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1986年,血气方刚的闫德仁怀着把沙漠变成绿洲的理想,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志愿一栏中,郑重地填上"内蒙古"三个大字,从此他便与内蒙古的荒漠沙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80.
他们是军人,1949年9月,河南省社旗籍的黄秀卿和战友们徒步进疆,参加剿匪和生产。他们在茫茫戈壁中安营扎寨,修渠开荒。他们是兵团战士,1954年,当年的10.5万名解放军官兵集体就地转业,他们成为中国首批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的戍边队伍。他们在天山南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60多年过去了,黄秀卿进疆时的一个团3000多人,如今仅剩30多人。有人形容他们这代军垦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