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13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首先,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各种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案件日益增多,据调查,在大量的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尤其是民事诉讼活动中,经常出现提供伪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42.
如果说中国过去把以诚立身、以信交友作为传统道德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的话,那么,“信用”二字在今天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对国家来说,它表现为维护信誉的法律体系;对社会来说,它表现为不同区域的信用服务架构;对企业来说,它表现为交易双方的相互信任;对个人来说,它表现为做人处事坚守诺言的可信品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应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的主因。信用问题涉及…  相似文献   
243.
244.
245.
中国的刑事违法性是关于行为违反刑法规范的判断,表明了犯罪的规范性特征,是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概念中的体现。德日刑法中的违法性是犯罪成立要件之一,是在全体法秩序的观念中被认为无价值的判断,它所包含的超规范倾向使违法性成为实现刑罚实质正义的基本途径。由于犯罪论体系的差异,德日刑法中违法性要件所包含的实质正义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46.
铁石  刁智 《天津检察》2007,(3):47-47,19
《刑法》第354条规定:“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根据刑法规定,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构成要件中并没有规定“以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是构成本罪的主观要件。也就是说,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构成无需以行为人具有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为必要条件,营利与否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这主要是因为:1、不以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的容留他人吸毒行为,侵犯的客体同样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公民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  相似文献   
24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挪用公物现象日益突出,但是刑法规定挪用对象只限于公款(及特定公物),把公物排斥,这就不能适应反腐斗争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笔者建议增设挪用公物罪。  相似文献   
248.
一、取保候审制度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及其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取保候审适用范围小。《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取保候审的范围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单纯看这一规定,我国适用取保候审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但该条款中“社会危险性”的标准较为含糊,司法人员在“重强制手段、轻权利保障”的观念影响下,对“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往往作扩张性理解。  相似文献   
249.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也是本质特征。如何准确把握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罪刑均衡”的前提。只有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 ,坚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方可准确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出估量。  相似文献   
250.
王磊 《工会论坛》2008,14(5):125-126
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伪造民事证据,编造虚假的民事法律关系,提起民事诉讼,妨碍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的行为。学界对其行为性质的界定不尽一致。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将其认定为诈骗罪,但将三角诈骗罪进行具体形式的区分之后,诉讼欺诈行为同三角诈骗之间只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并不能为诈骗罪所完全包容。诉讼欺诈行为本身严重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独立定罪归人妨害司法罪一节中。法定刑的配置应当与妨害司法罪的整体相协调,行为人通过诉讼欺诈的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数额较大时,则根据想像竞合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