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91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尉朝阳 《法制与社会》2010,(27):268-269
本文对客观危险说的主张和特点进行阐述,认为客观危险说虽然符合刑法谦抑行要求,但是认为客观危险说存在如下缺陷:缩小了未遂犯中危险性的内涵,导致未遂犯的虚无结果,忽视了主观危险性的意义,不符合我国国情。因而指出客观危险说追求超出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权,忽视了刑法的目的,缩小了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22.
减刑制度的价值分析及其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刑制度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其具有的避免刑罚过剩、稳定监管秩序、促进罪犯自新、节约司法资源等价值却不容置疑。减刑制度的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没有针对不同种类的罪犯设定不同的标准因而缺乏针对性、绝对减刑标准与人身危险性因素相脱离存在较大的弊病,应针对此进行相应的制度革新。  相似文献   
23.
受虐妇女杀夫案量刑中的权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吴某杀人案切入1.基本案情被告人吴某,女,42岁,辽宁本溪人;被告人熊某,男,15岁,辽宁大连人。吴某、熊某长期遭受被害人熊某某(被告人吴某丈夫、被告人熊某父亲)虐待、殴打。2005年3月19日晚,被害人因被告人  相似文献   
24.
确立合理的量刑根据是研究量刑过程的起点。量刑应当以报应的需要为基础,兼顾个别预防需要,即量刑应当以犯罪的严重性为基础,兼顾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报应的需要是量刑的主要根据,个别预防的需要是量刑的次要根据,量刑根据的层次性为分阶段量刑提供了理论基础。量刑根据的确立量刑是法官根据一定的事由和标准对犯罪人决定刑罚的活动。这种事由或标准即刑法理论上所说的量刑根据或者量刑基准、量刑基础。量刑根  相似文献   
25.
制毒工厂存在的危险性化学品的危险制造毒品需要化学品。所有的化学品都有可能是危险的。过量的化学品进入人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会危害生命。化学品按危害属性划分可分为有毒、有害、腐蚀陉、可燃和易爆炸。除我国管制的易制毒化学品具有危险性外,在制毒工厂经常出现的氯化亚砜、红磷、氢气、锂、钠、乙醚等物质均具危险性。在勘查过程中要注意化学品上的标签。  相似文献   
26.
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的定性分析,在法学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但是根据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说,只有当先前的肇事行为必然会造成当事人的死亡时,其逃逸行为,即"不作为"才能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除此以外,对于在客观上没有达到现实危险性的行为,尽管主观上存在着间接故意的罪过,也只能以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27.
自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创建客观未遂理论并提出"不能犯"的概念以来,西方理论界关于不能犯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不能犯的问题,理论上主要是围绕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关系展开的,即不能犯是否作为未遂犯的一种类型。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是否有"危险性"。本文重点阐述了危险性判断理论,试图以此对我国理论界关于不能犯的通说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28.
结合地震灾区临时居住场所的搭建特点、存在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按照规范要求,对地震灾区临时居住场所的规划选址、规划布局、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过渡安置板房材夹心材料的燃烧性能、有关电气防火等方面提出了消防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9.
刑法的一种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刑法的目的 ,刑法越发展 ,其与心理学的联系就越密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我国刑法的有些规定阻碍了罪状认知评价功能的发挥 ,人身危险性的考量也忽略了心理的诸多因素 ,刑罚的惩罚性与人权保障的失衡则影响了我国刑罚目的的实现和刑罚功能的有效发挥。刑法规范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我国刑法应依此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0.
讯问策略在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然而不适当地运用讯问策略又可能导致对人权的侵犯。合理的做法应是既鼓励侦查人员发挥侦查策略的作用,又要对侦查策略做适当限制。要在我国的法律体系框架内针对侦查讯问策略构建法条规定、司法解释与一般原则界定的模式,最终将侦查讯问策略纳入到法制轨道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