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高奇琦 《探索》2011,(6):53-58
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传统路径是组织学和功能主义。组织学路径沿袭了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而功能主义路径的实质则是结构主义。西方政党类型学的新发展主要在历史主义和整合主义的路径上展开。历史主义分类发展出一个清晰和简洁的分阶段政党演进过程,但这一模式由于其欧洲中心论倾向和线性逻辑特征而受到批评。整合主义路径力图克服欧洲中心论的缺陷,但却陷入了过于描述现实而远离理论抽象的困境。整体而言,组织学和功能主义路径偏重普遍性和概括性解释,而历史主义和整合主义则更多强调个体性和特殊性。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对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建科学化水平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始作俑”的库恩,其科学观中所包含的强调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以及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科学的非进步性等内容,对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开放性,反对整体性、统一性等的主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库恩本身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科学观,他的主要目的是将科学理解为我们参与其中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03.
古希腊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历史,那就永远长不大。”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则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读史。”毛泽东无疑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04.
靳书君 《理论参考》2009,(11):58-61
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先后形成四种主流学术范式,即建国初费正清的“循环论”、改革开放前史华慈的“异端论”、过渡期的“中国中心论”以及新时期的“历史主义论”。  相似文献   
105.
还原历史的语境——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5,(1):134-137
先锋派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具有鲜明的新历史主义性质.在80年代末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思潮传入我国,苏童在创作中先锋性的实践了这一流派的创作方法,完成了对"历史的文本性"、"逸闻主义"、"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等新历史主义元素的实践.通过对"米"这个"权力"的隐喻物以及主人公五龙一生的描绘,还原了一个关于历史的真实语境与氛围.表现了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谋夺与占有,从而展现了一种崭新的关于历史的叙述观念.  相似文献   
106.
意识形态的内涵一直是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焦点,不同学者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不同的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科学与意识形态两分的认识论构架,对意识形态进行“科学”的研究;一种是社会──历史主义路径,它反对用自然科学范式研究意识形态,强调需要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以及政治实践背景下分析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隐含着对这两种诠释路径的整体把握,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露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107.
我国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可是,为什么合同可以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这种法律约束力的基础是什么?这就是合同效力正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合同法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法系中有不同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8.
胡慕贤 《前沿》2014,(3):56-57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性地解读黑格尔和克罗齐的精神哲学。前者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的不断发展过程;后者在继承前者绝对精神基础上认为事物本质是人的主观意识,万事万物是不存在的,历史和哲学是同一的而且没有规律,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偶然主观认识。最后提出我们在现实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观点。  相似文献   
109.
历史主义是构建、识别、塑造宪法学知识的体系性、自主性与中国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端赖于宪法学研究的历史转向。通过对百年来宪法学文献的全面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宪法学沿着知识发生学的演进脉络,逐渐形成了以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主干的知识框架。其中,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包括以“宪法”为起点的概念体系,以“立宪主义”为内核的原理体系和以“解释学”为根基的方法体系。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根本依托,由中国宪法学等传统学科,部门宪法学等法学内部交叉学科,以及科技宪法等新兴交叉学科共同构成。话语体系则代表了知识体系的价值凝练与传播,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内核的价值共识,但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尚显薄弱。随着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框架的基本形成,如何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将成为未来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0.
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称之为历史辩证法。相比于恩格斯,马克思更多地关注社会历史领域,他的辩证法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形态,呈现为一种看待事物和问题的历史性或历史主义原则。当然,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不仅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而且也关涉到自然界,因此,它是统摄一切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恩格斯的辩证法给人印象更为突出和深刻的似乎是一种以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逻辑形态的辩证法,表现为哲学教科书那般以范畴和规律为内容的理论体系。然而实际上,恩格斯也有与马克思相一致的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或曰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或曰辩证法的逻辑形态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形态的辩证法更为根本,它是因,逻辑形态的辩证法则是果。两者的根本一致性就在于,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历史性或历史主义,辩证的就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