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2011年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民众对抗政府.甚至推翻政权的突发事件。年初,执政23年的突尼斯阿里政权和执政30年的埃及穆巴拉克政权仅仅在几周内就被民众推翻,西亚、北非多国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人们倾向于用民生落后、民主缺乏等政治经济原因来解释中东变局,而忽视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发酵、加速等技术因素。直至夏季,美国、英国等数地发生骚乱,人们才开始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社会不稳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变量:以社交网站为主要代表的网络新技术,更确切地说就是微博。  相似文献   
72.
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从文化角度分析和批判西方的殖民主义,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贡献。然而其理论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侧重文化分析,未揭示文化殖民现象的经济根源;二是囿于民族视野,未看到抵抗文化殖民的阶级力量;三是依赖话语反抗,未提出抵抗文化殖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3.
《当代贵州》2012,(12):6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独立领导的军队。本书通过对全国各地起义和主要起义领导人活动的白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点燃星星之火的可歌可泣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74.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大师田纳斯.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它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剧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想要努力与生活抗争以获得幸福,却最终事与愿违。她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女性只有从思想及经济上真正获得独立,才能扭转自身命运,因此,深受男权社会影响的布兰奇所做的不彻底的反抗无济于事,她的命运注定了是场悲剧。  相似文献   
75.
余群 《传承》2013,(5):124-125
近代以来,仡佬族聚居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下,仡佬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英雄的仡佬族人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中国近代反抗封建压迫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相似文献   
76.
丁俊锋  宁小丽 《传承》2013,(7):124-125
近代以来,仡佬族聚居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下,仡佬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英雄的仡佬族人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中国近代反抗封建压迫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相似文献   
77.
张立婷 《法制与社会》2012,(20):166+177
很多探讨窦娥形象的文章普遍认为《窦娥冤》是一部社会悲剧或命运悲剧,窦娥自身被以贞孝为主的封建礼教束缚,然后沦为黑暗吏治统治下的牺牲品,其最后的反抗体现了整部戏悲剧的价值所在。但是窦娥是如何走向反抗的,她的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却少有人问津。其实仔细品读便不难发现窦娥的反抗与其前后形象的转变有很大关系。本文试从分析窦娥形象的转变的角度来探讨窦娥是如何进行反抗的。  相似文献   
78.
于立生 《政府法制》2012,(24):27-27
广东东莞理工学院19岁大二女生小米在教学楼厕所被同校大四男生猥亵,在反抗逃脱之中竟遭残忍杀害。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审宣判中,判处被告人敖翔死刑,缓期2年执行。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掀起质疑狂潮。法院回应:被告人有投案自首情节,根据刑法第67条,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考虑到被害人“有激烈反抗行为,才导致被告杀人”。  相似文献   
79.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80.
服从的意义     
正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不走寻常路一度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语,一些人甚至以不服从命令、有反抗精神为荣。服从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来读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1976年6月27日,巴勒斯坦游击队劫持了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大型飞机,并将机上105名以色列人扣押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的候机大厅。为了解救人质,以色列特种兵展开雷电行动,长途奔袭乌干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