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4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7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3篇
法律   842篇
中国共产党   1289篇
中国政治   1714篇
政治理论   306篇
综合类   3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512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孙琴安 《党史文汇》2013,(10):20-23
毛泽东喜书法,工作之余,写写毛笔字,抄些古代诗词,读读名家字帖,欣赏一些名家字画,成为他的一大爱好。生前也接触过一些著名书法家,除郭沫若、马一浮等以外,尚有于右任、沈尹默、谢无量、舒同四家,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2.
在晚明耶稣来华会士中,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汉语修辞学知识的是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他1728年完成的代表作《汉语札记》是世界上首部同时论述汉语文言和白话的语法书,在西方汉语研究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该书还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汉语的文体和修辞知识,在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西方传播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性意义.《汉语札记》不受缚于西方古典修辞法,借鉴中国古代语文学研究成果,受南宋学者陈骙的影响,写作中也参考了陈骙的修辞学专著《文则》,对古汉语文体风格及修辞特点进行了论述、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3.
佚名 《政府法制》2013,(35):7-7
如今,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将成绩最佳者称为“冠军”,殊不知,“冠军”原为古代将军的官衔。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楚国有一位奋起反抗秦朝暴政的大将宋义,英勇善战,屡败秦兵。由于他战功赫赫,位居诸将之上,于是楚军将士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卿子冠军”。  相似文献   
154.
行万里路,写万卷诗,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境界。王驰在诗集《一路奔波一路歌》中记录了自己足迹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播撤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催放出了真挚的诗情和浓郁的诗意的美丽花朵;这些从心底弹出来的动人乐章集兴怀、记游、记事、交谊、记忆于一瓯,“兴观群怨”于一体,于景物之中见人性,于生活之中见哲理,于平淡之中见真情,给人以极具价值的人生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5.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同心”思想。为新形势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前不久,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印发了《关于在统一战线实施“同心”行动的意见》。最近,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又指出,近两年全省统一战线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在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6.
在古代.封建帝王的称呼具有独一无二的专属性。由于时代、民族、习俗、避讳、语言等差异,在自称、他称、谦称、尊称、雅称、俗称及生前死后的称呼方面,也有诸多变化,这就为后人了解历史人物带来不少困惑。  相似文献   
157.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与重要政治地位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模式示范,造成中原经济区建设许多微观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考察,并以此揭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我国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主要影响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8.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理、地貌情况复杂,与此相适应的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也复杂多样。因此,我国地域内的自然灾害不但频繁,而且危害巨大。在有记载的5000多年历史中,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发生过,最常见、影响也最大的当属水灾、旱灾、震灾、虫灾和疫灾,此外像雪灾、雹灾、霜灾和风灾也很常见。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阶层都奉行“农业立国”的发展战略,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民、农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水灾、旱灾和虫灾往往造成庄稼绝收,引起饥荒,对农业的破坏最为直接和明显,所以也就成为最受关注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59.
秋风萧瑟。叶落草枯,情景黯然。因而悲秋伤情.在古代诗人中几乎成为一种基调。但也有例外。如中唐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相似文献   
160.
肖冬华 《求索》2012,(12):90-92
在人与水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的基本理念源远流长。文化维度下,人水和谐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中华语言文字,构筑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历史维度下,源远流长的人水和谐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华文明史上绽放出了熠熠的光辉,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水环境持续恶化、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频发。当下恶劣的人水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居民健康安全。人水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其根源在于人为。为此,当下,我们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人水和谐思想,重建当下人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